新華社華盛頓12月30日電(記者高攀 許緣 熊茂伶)今年2月初,美國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曾撰文警告,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可能引發“一代人未曾見過的通脹壓力”,美國需快速調整財政和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脹風險。薩默斯的擔憂如今已成現實,但當時卻未引起白宮、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和經濟學界的足夠重視。
11月26日,顧客在美國紐約一家一元樹折扣雜貨店購物。(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薩默斯認為,不能將美國通脹高企的原因完全歸結於供應瓶頸,根本原因在於需求遠遠超過供給。他説,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90%的構成成分都已上漲超過3%,高於美聯儲2%的通脹目標;同時,勞動力嚴重短缺推動薪資上漲,房價上漲壓力也會傳導到CPI,因此美國正面臨“相當嚴峻的”通脹形勢。
然而,拜登政府和美聯儲當時都淡化了通脹風險。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年初接受媒體採訪時多次稱,美國經濟面臨的更大風險是新冠疫情造成的創傷,而通脹風險可控。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説,財政刺激只會暫時推高通脹水平,物價不大可能持續大幅上漲。
隨着1.9萬億美元經濟救助計劃從3月開始落地生效,美國通脹壓力逐步顯現,進入夏季後物價漲幅進一步加大。但白宮和美聯儲官員認為,物價上漲主要集中在疫情相關行業,通脹上升只是暫時現象,一旦供需趨於平衡通脹將回落。這一觀點被外界總結為“通脹暫時論”。
然而,從秋季到年底,美國通脹並未像白宮和美聯儲期待的那樣顯著回落,物價上漲從局部向整體擴散的趨勢越發明顯。11月美國CPI環比上漲0.8%,同比上漲6.8%,創近40年來最大同比漲幅。自5月以來,美國CPI同比漲幅已連續7個月超過5%,用“暫時性”來描述通脹形勢顯然已不合時宜。
8月11日,一名男子從美國華盛頓一家食品超市前經過。(新華社發,沈霆攝)
《紐約時報》説,拜登政府經濟顧問誤判通脹形勢的一大原因,是他們以為美國民眾在接種疫苗後會迅速回歸疫情暴發前的正常生活,增加外出就餐、休閒娛樂消費等,同時減少商品購買需求,從而會緩解整體通脹壓力。但事實上,德爾塔毒株今年夏季以來在美國迅速蔓延,許多民眾選擇繼續在家網購商品,這推動物價大幅上漲,並對供應鏈造成巨大壓力。
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亞雷德·伯恩斯坦近期表示,經濟救助計劃刺激需求增長,但這種需求很大程度上體現於個人服務消費減少和製成品需求增加,加上疫情對運輸物流的影響,造成美國通脹率持續處於較高水平。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塞西莉亞·勞斯也承認,白宮沒有預料到美國供應鏈無法滿足民眾對消費品的需求,一些美國港口貨箱嚴重擁堵。
對於鮑威爾來説,10月底和11月初公佈的一系列通脹和就業數據才使他真正意識到,美國通脹升至更高、更加持久的風險已經上升,美聯儲需要轉變貨幣政策。此外,奧密克戎毒株在美國迅速傳播,也可能降低人們外出工作的意願、加劇供應鏈緊張和通脹問題。美聯儲在12月中旬的貨幣政策會議結束後,正式放棄了通脹“暫時性”的表述,同時決定加快縮減資產購買規模,併為2022年加息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