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家長這種“節省”,正在毀掉孩子的格局和將來,有時省錢不是好事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綜合

在中國,我們有非常多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見義勇為、仁愛博愛、勤儉節約等等,這些都是國人從小就開始堅持的好品質,尤其是其中的“勤儉節約”,簡直就像國人的標籤一樣,無論家裏清貧還是富裕,大家都不想浪費物質,花錢大手大腳。

堅持“勤儉節約”,本來是一個好習慣,但有很多家庭卻沒有掌握精髓,只是一味的“強行貧困”。如果家庭環境很清貧,平時省吃儉用很正常,畢竟家裏經濟條件不允許,節約開支也是好事。

但很多原本很富裕的家庭,也在“窮養孩子窮養家”,生怕守不住自己的大家大業,更怕“富不過三”的説法壓垮自己,於是便帶着全家人一起省吃儉用,甚至是吃糠咽菜,這就有些不能理解了。

閨蜜小趙,從小家裏就有一整片的山,現在這片山已經被開發,全家人做起了買櫻桃的生意,雖然櫻桃分季節,但收益真的很好,一年下來不算人工,百萬塊肯定能賺到,這在一個小城鎮已經算富豪級別了。

可就是這樣的家庭,依然堅持“貧困教育”,孩子們的花銷有時比普通人家還要少,摳門摳到讓你無法想象。

閨蜜孩子的衣服,從來沒有超過200塊的,大部分都是朋友送來的二手衣物,玩具圖書更是想都不要想,如果有人送,也算收到一份大禮,過年的壓歲錢只願意給孩子10塊,這哪裏是富貴人家的生活。

之前見過閨蜜家孩子一次,小男孩非常靦腆,給人的感覺很乖,閨蜜居然説,孩子現在這樣,都是“貧困教育”的功勞。

可能他們怎麼也想不到,這種在她眼中的“乖”,很可能已經成為“自卑人格”的種子。

自卑,這個我們經常聽到的名詞,已經是一種心理疾病,在自卑人羣中,他們給自己的定義就是“我就應該是這樣”,很多人自卑,多半都是因為童年時期家中的經濟問題,家長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已經影響孩子們未來的生活,以及價值觀。所以説,家長有時候喜歡省錢,也不是什麼好事。

想讓孩子養成節約的好習慣,不一定非要用“貧困教育”的方式讓他們學會,家長不要向孩子隱瞞家中的經濟狀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實話實説,孩子都會接受。

就比如孩子問道:“媽媽,我們家為什麼沒有他家有錢?”聽到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首先就會陷入自卑,然後打斷孩子的問題,或者直接忽略,這些行為都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狀態。

而正確的回答,可以這樣説:“寶貝,你要相信爸爸媽媽是愛你的,我們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努力,要相信我們會越來越幸福,未來我們共同努力,想有的東西以後都會有的。”

用這種半轉移話題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需要的東西,一定要努力才能獲得,而不是用對比的方式教會孩子什麼。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多出發點都是好的,只不過選擇的方式不太妥當,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