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積推行,不妨讓市場去探索
集中供冷這個事雖然在“酷暑難耐”之際聽起來很愜意,但落到現實,可能更多隻是“看起來很美”。
連日來,我國多地遭遇40℃以上的高温,重慶、四川、浙江、江蘇等地連發高温紅色預警。國家氣候中心監測數據顯示,今年6月至7月上旬,全國平均高温日數5.3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多,綜合強度為1961年以來第6強。在高温“超長待機”模式下,空調變成不可或缺的“續命神器”,而與此同時,關於集中供冷的話題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討論。
在連續的高温模式炙烤之下,集中供冷的話題再次“熱”了起來。尤其是在媒體報道濟南CBD片區試行集中供冷之後,集中供冷能否大面積推行,又成了很多人的憧憬。
↑濟南CBD片區。圖據中國新聞週刊
不過,憧憬歸憧憬,回到現實層面,集中供冷在短期內,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依然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一方面,對有着現成集中供暖設備可利用的北方地區來説,普及集中供冷似乎有着先天的優勢,但是,北方地區需要供冷的時間遠低於需要供暖的時間,其必要性未必有那麼大;另一方面,對於看起來更需要集中供冷的南方地區而言,安裝集中供冷設備的成本,以及後續的使用成本,可能同樣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比如,媒體報道中所列舉的一個數字和一個案例,就非常現實生動:在部分南方已推廣集中供冷的小區,每月供冷費在700元左右,“略高於空調費”;有公司在南方做過一個關於是否要實行集中供冷的大範圍調查,調查初期,參與調研人員幾乎踴躍支持,但到了真正付費時,卻發現願意買單的人數遠遠低於預期。
由此可見,集中供冷這個事雖然在“酷暑難耐”之際聽起來很愜意,但落到現實,可能更多隻是“看起來很美”。但這是不是意味着就完全沒有可行性呢?也未必。
事實上,不只是這次受到關注的濟南CBD,目前我國已經實行集中供冷的地方,還有廣州大學城、深圳前海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等多個區域。它們都有一個特點,都是小範圍試行,並且都似乎從一開始就引入了集中供冷設施,而非後期再改造。由此,就省略了認知習慣培育的過程,在成本上也更可控。
所以,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不妨把集中供冷的探索繼續留給“未來”。比如,未來一些新建的CBD、大學城、商業中心或可考慮採用集中供冷模式,這樣不涉及前期的改造,後期使用成本的分擔也更具確定性。相對而言,若在已經成熟的居民區推廣集中供冷,就勢必面臨更多的掣肘。如不少家庭都已經安裝了空調,如果額外繳納製冷費用,以及相應的設備成本,市民的接受度和承受力都是個問題。
同時,不同於北方地區的家庭在冬季供暖需求上的一致性,每個家庭對於集中供冷的需求其實有不小的差異性,像有現成的案例所示,一個小區供冷麪積為10萬平方米,而實際使用面積可能只有3到4萬平方米,由此就大大拉昇了供冷的平均成本,企業的投資積極性自然也就受到抑制。
因此,雖然集中供冷看起來不錯,還有着理論上的節能等優勢,但着眼現實,就像南方地區集中供暖雖討論多年卻依然進展有限一樣,集中供冷也註定是一個“未來議題”。鑑於此,相較於從公共服務的角度來思考如何大面積推行集中供冷,除了解除不必要的政策阻力,不妨把它繼續交給市場來自行探索。因為市場化企業對於各方面利益和風險權衡會更充分,有利於降低“試錯”成本,還能少走“冤枉路”。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