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同胞,只有台蛙”?這樣的台胞我們不幫他,又要幫誰?
自2018年2月開始,大陸相繼出台“31條措施”、“26條措施”以及“11條措施”等惠及台胞台企政策措施。近日,國務院台辦、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十一個部門又聯合出台《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簡稱“農林22條措施”),將為在陸打拼的台灣同胞提供農地林地使用、融資便利、開拓內銷市場等一系列利好與幫扶。
對此,又有一部分大陸網友開始“想不通”,大致的意見就是:“又惠?惠什麼惠?早就應該全撤了!”甚至還有比較激動的網友,直接在微博上評論留言,認為“沒有同胞,只有台蛙”,認為“這些所謂的‘台灣同胞’,其實也……你懂的”。那麼,針對這些朋友,筆者在此就給您舉個如假包換的真人、真事、真例子,看您聽完後,又會作何感想。
話説那是去年11月份,筆者到重慶參加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當時遇見一位資深台商,向我講述起他的親身經歷……
這位先生叫李志鴻,是如今福建漳平台商聯誼會的會長。説起李先生,你可以説他是台北人;但或許,你也可以甚至更可以説他是福建漳平永福人。因為李先生的祖籍,就是福建省漳平市永福鎮。關於自己的身世,李先生是這麼對我們説的。他説,直到今天,我依然忘不了1987年我陪同我父親,從台灣返回故鄉福建漳平市永福鎮祭祖,我父親跪在我祖父母的墳前,老淚縱橫、長跪不起的情景。
李先生説,我父親是1947年去的台灣,結果1949年兩岸分隔,當我父親再次返鄉,再次踏上家鄉土地的時候,已經是40年以後。我父親當年離開家的時候(他的)父母健在,結果再返鄉的時候,見到的卻只是合葬在一起的兩座墳冢。
李志鴻先生介紹,自己的父親是2008年去世,生前總是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愧對家族,希望能為家鄉做點什麼。就這樣,在自己父親的感召之下,李志鴻於2004年從台灣回到了故鄉漳平永福,心裏邊盤算着,要想帶動家鄉發展、致富,該乾點什麼呢?一番尋思後打定主意,索性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就從事勞動力比較密集,附加價值比較高,而且又比較容易幫助鄉村,尤其是山區農户增收、奔小康的產業——種茶。
於是,從2004年開始,歷經了多年辛勤打拼,李志鴻帶領着家鄉父老,不僅徹底打響了家鄉的茶葉品牌,在2500畝山地上種植了1600畝茶園,還把這農業生產,跟綠色生態觀光、休閒旅遊融合在了一起,又種植了七、八百畝的綠化苗木。這裏邊最成功、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套種櫻花。
講到這,李先生非常自豪。他説,我創業的基地就是我的老家!現在每到春天,甚至是春節,茶園櫻花盛開的時節,我的家鄉都可以吸引60萬到80萬的遊客。這期間,中央主流媒體都會一次次前來進行深度報道,我們一定可以上央視新聞聯播。不僅如此,我們還登上過《國家地理》雜誌和《中國民航》雜誌的封面,把家鄉的綠色生態茶園、櫻花盛開的美景,向全世界去推廣、去介紹。
怎麼樣各位?這就是我們的台灣同胞,把自己的一腔情懷,深植在故鄉的土地,帶動家鄉的發展,助力鄉村的振興。這樣的骨肉同胞,我們出台政策幫扶他們,這事有錯嗎?我們不幫他們,又要幫扶誰?微博上那位留言“沒有同胞,只有台蛙”的網友,咱們好好嘮嘮。
當然,像李志鴻先生這樣如今已經馳名兩岸的資深台商,他是早已闖過來、拼出來了。但是,在祖國大陸,甚至在你我身邊,同樣像李先生這樣有情懷、識大義,不過事業卻依然處在初始階段,仍在為了夢想苦苦堅持、打拼的台灣同胞,也許還有千千萬萬。更何況,如今的台灣島內,有見識、明事理,不甘被綠色政治洗腦擺佈的年青菁英,也同樣越來越多、大有人在。試問,這樣的同胞,真就不值得我們給予他一份同等待遇,給予他一份分享祖國大陸發展成就的機遇嗎?(羽説台灣)
欲瞭解完整內容,歡迎點擊下方鏈接“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