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縣:猶記袁老“禾下夢”
機器脱谷。通訊員 嚴江 攝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5月下旬的一個上午,霍山縣與兒街鎮指封山村惠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地裏,正在開展一場全縣水稻側深施肥現場觀摩會。數公頃剛耙平的秧田裏,一台大型坐騎式高速插秧側深施肥機正在來回奔忙着,來自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站60餘名農機、農學專業技術骨幹一邊用心觀摩,一邊與操作人員交流學習。
“傳統施肥方式勞動強度大,施肥量大,施肥不均勻。水稻側深施肥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生產用工投入、有效減輕田間草害、增加作物產量、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等綜合優點。 ”該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陸保國正手持電喇叭就水稻側深施肥的技術優勢和作業注意事項耐心講解着。
“自從2012年袁隆平院士在霍山進行百畝‘超級稻’畝產1000公斤攻關試驗,我們就一直在延續水稻的良種良法推廣,矢志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保障糧食安全,不能辜負袁老對霍山的殷切期望。 ”陸保國感慨地説。
“雜交水稻之父”情繫霍山
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中國 “超級稻”高產攻關項目計劃始於1996年。 2012年初,袁隆平表示,水稻高產不僅需要良種、良田,還要良法,遂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合適地區進行超級稻的攻關項目。
六安市是農業生產大市,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廣泛,種植業基礎較好,有良好的生態條件、灌溉條件和水稻種植羣眾基礎,符合高產攻關項目實施條件。 2012年2月,袁隆平院士決定,將超級稻四期目標產量1000公斤攻關點設在六安。霍山縣作為“大別山低海拔地區試驗點”,在下符橋鎮沈家畈村孵坊村民組建立100畝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基地,成為全省三個攻關點之一。
“那時候我們很多人還是第一次接觸超級稻攻關項目,沒有任何技術儲備。超級稻的栽培差異化,不僅需要科學管理,還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從3月下旬開始,攻關點工作人員每天都駐守在百畝稻田邊,定期到每塊田裏的五個監控點去人工記錄相關數據,以便分析超級稻各個時期的生育動態,適時進行田間調控,很多時候我們吃住都在田間地頭上。而袁院士一直在關心着我縣的攻關進程,在我們去湖南觀摩學習期間,多次給我們講解技術難題。 ”説起袁老與霍山的不解之緣,縣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研究員儲成虎拿出自己珍藏的袁隆平院士親筆簽名,緬懷之情溢於言表。
2012年9月19日,袁隆平院士親自來到霍山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示範攻關點調研指導。儘管那一年盛夏的高温乾旱天氣對超級稻的生長造成了不利影響,但在攻關點工作人員以及市、縣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下,試驗田的超級稻長勢喜人,一望無際的稻田裏,齊穗的稻子比正常水稻高出一截,成熟的稻穗沉甸甸地壓彎了禾稈,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已經83歲的袁隆平院士依然精神矍鑠,他徒步來到試驗田邊,看到長勢良好的高產水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經省農業專家組對百畝示範片超級稻現場收割測產,霍山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試驗點總面積121.16畝,其中,4001S/R1128水稻品種106.63畝;Y兩優1011水稻品種14.53畝,平均畝有效穗16.9萬,穗粒數230粒以上,結實率86%,千粒重28克,實際平均畝產達801.5公斤。
農作物的產量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呼吸作用直接相關。霍山縣海拔僅有60多米,晝夜温差小,不利於農作物養分積累。袁隆平認為,作為普通水稻畝產只有400公斤的低海拔地區,霍山的超級稻畝產試驗攻關已經超過了預期目標。“了不起啊,了不起!”袁老連聲讚歎。
紮根深山實驗田
初夏的陽光有些灼熱,霍山縣衡山鎮柳林河村,面龐黝黑的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何劉戴着草帽,卷着褲腳站在剛翻耕完的試驗田邊,正忙着明天的插秧準備工作。
“這塊農業科技示範展示基地,是我們縣農科所專門做耕地保護土壤培肥定位試驗的。你看,這第一排依次是不施肥、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生物碳+化肥的,三次重複,共24個處理小區,主要就是探討不同施肥、耕作條件對土壤肥力和農作物產量的不同影響。 ”何劉介紹説。
霍山縣位於皖西南大別山腹地,是中西部首個“國家生態示範縣”。境內總體為山地地貌,溪河密佈,森林覆蓋率近80%,氣候温潤,物種多樣,是一個生態系統完備的天然基因寶庫。該縣於1956年設立的農業科學研究所,除了柳林河這邊的40餘畝,還在與兒街鎮等地流轉了50餘畝水田,用於全國400多個水稻品種的栽培試驗。
“霍山的地域小氣候相當明顯,來自全國各地的水稻良種都由安徽省種子管理總站發放,每個小品種我們都有6釐面積分三小區以區域試驗的方式隨機栽種,同一組試驗所有品種同期移栽,常規稻、雜交稻的栽插密度、每穴插秧苗數按方案統一要求進行。我們還要及時防治病蟲害,保證試驗質量,填寫記載表,將試驗原始記錄上報到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最終的拷種結果將對全國的優良稻種推廣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何劉拿出一撂記載表講解着各個水稻品種的試驗效果。
長期埋頭在這深山溝裏搞水稻科研的何劉,只是許多像袁隆平院士一樣為這片土地多產糧、產好糧而默默奉獻的農業技術人員中最普通的一員,他們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喜看稻菽千重浪
“袁隆平院士的超級稻試驗田就在我的田邊上,那時我就想我的蝦田稻也能在產量和質量上都超過超級稻就好了,所以取了個‘兩超’的名字。”霍山姑娘陳來鳳自豪地説。
2011年,這位“90後”姑娘聯合了周邊的種田大户和種田能手,成立了“霍山縣成鳳生態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 2017年成立安徽青山綠水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以公司+農户的形式流轉承包田地3000多畝,範圍涉及但家廟、下符橋、與兒街等數個鄉鎮,成為全縣最大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2020年,陳來鳳的合作社克服疫情、洪災等不利影響,將自己流轉的田地擴大到5000畝,其中稻蝦綜合種養1100畝,栽種“A兩優336”、“野香優莉絲”等優質高產品種,平均畝產500餘公斤。她們合作社出產的“兩超”牌蝦田米全國聞名,水稻加上小龍蝦年收入3000餘萬元,帶動周邊鄉鎮100餘名貧困户脱貧致富。
“現在全縣像陳來鳳這樣的流轉土地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户已經有52家、50畝以上的大户91家,培育家庭農場427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5家、農產品加工企業118家(規模以上44家)。全縣糧食生產正在向規模化、機械化、科技化發展。 ”儲成虎介紹説。
超級稻指的並不是一個水稻品種的改良,更多的是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這一整套科學栽培技術的整體提升。霍山縣處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和温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 “七山二水一分田”,全縣耕地面積只有23201公頃,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面積為18814.56公頃,並不是一個產糧大縣,現在全縣雜交稻種植面積佔90%以上,優質稻佔比70%。
一部中華民族史,也是一部同飢餓鬥爭的歷史。捱餓,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記憶。在許多像袁老一樣的新中國農業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年增產水稻約250萬噸。中國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向世界證明,我們完全可以靠自己養活14億人民。
2012年,袁隆平院士來霍山進行的超級稻攻關項目,讓霍山全縣的農業科技水平和科學種田意識都有了極大的提高。近年來,該縣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產業發展提速增效。 2020年,該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面開工,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5%。產業基地初具規模,經營體系逐步健全,產業扶貧穩步推進。
“十三五”期間,霍山縣糧食產量由2015年10.906萬噸增長到2020年11.566萬噸,增長6.05%,糧食產量穩步增長,糧食安全問題得到基本保障。袁隆平院士雖然已經離去,但他“讓所有人遠離飢餓”的理想已經在霍山這個山區小縣步步實現……
來源: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