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讓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這句話出自《傲慢與偏見》,原本是針對愛情,但是用來形容今天的韓國卻也是恰到好處。韓國屬於亞洲國家,傲慢讓中國難以與他親近,偏見讓他對中國敬而遠之。
韓國政權最早出現時在《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是個名副其實的亞洲小國,直到1897年,才正式以“韓國”的名號登上政治舞台。歷史上,大多數時期都是作為中國的屬國存在,許多文化都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但是,韓國居然將從中原流傳過去的文化據為己有,甚至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喧賓奪主的做法真是令人所不齒。
而這種做法完全源於韓國民眾對中國的傲慢,以及深入骨血的偏見,但這些都並非事實。因此,當韓國首爾大學的教授金蘭都來到中國之後,不由發出感慨:來到中國,擊敗了我作為韓國人對中國的自豪感。而且意識到,韓國並不是日本與中國之間的“三明治夾心”,反而是會被中國擠到角落的老鼠。
這種刻板印象在於:中國積貧積弱。韓國人經常會問到中國的留學生:“你們吃不到水果吧”、“你們吃不起肉吧”。在韓國人心裏,中國的印象還是五十年前那個食不果腹,街道混亂的時代,大部分的韓國人也並未來過中國,認知還停留在以前的歷史,認為韓國金碧輝煌,中國積貧積弱。
紀錄片《明見萬里》提出過一句話:“世界上瞧不起美國的只有朝鮮,瞧不起中國的只有韓國”,是韓國民眾傲慢、偏見的真實寫照,也是巨大的諷刺。
而當金蘭都教授,這位韓國博士將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帶回國內,廣而告之時,觀眾也不得不折服中國,為自己骨血中的傲慢與自負感到羞愧。面對真實的數據與影像,韓國民眾開始領悟到了金蘭教授在中國拿出現金時候的感悟:“韓國已遠遠落後於中國。”
韓國人認為中國在追趕韓國。二戰結束後,因為美國的扶持,韓國在短期內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文娛、電子、工業、化工等行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經濟曾經在亞洲居於前列。
所以對中國一直有鄙視的情節。而且,對於自己在東亞國家的地位,韓國信奉的是“三明治理論”——韓國介於中國和日本之間,以日本為目標,將中國甩在身後。
不過,金蘭都教授從中國走訪回國後,讓一眾韓國人打臉,所謂的三明治夾心只是韓國的一廂情願。
除了中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巨大發展,讓金教授感觸最深的還是中國的青年。參加小米發佈會的80末、90後青年;在中關村的簡居中奮鬥的青年;創業咖啡廳裏聚集的青年;朝拜馬雲創業舊址的青年。這些青年敢於嘗試,勇於突破自己的舒適圈,不斷挑戰自己,不侷限於眼前的利益,而是有着宏偉的目標,成為馬雲、亞馬遜、比爾蓋茨等世界型企業,縱觀世界的格局已經超越了很多發達國家的青年。
相比之下,韓國人卻沾沾自喜,囿於自古的“屋檐下”歷史與“附屬國”經歷,從自卑演變成自負,藉此聊慰社會。傲慢和自負的本質,其實是悲哀與侷限。
中國小米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搶佔了三星在中國手機市場的地位,中國後進的IT 產業也開始國際化路線,爭奪韓國的份額,濟州島的地產也變成了實質意義的“中國城”,韓國的免税商場與旅遊從業者也依賴於中國遊客。
中國的全產業鏈和韓國的產業不只是競爭關係,還為他們創造了有利地緣市場以及良好的機遇,幫助他們的運營模式與社會結構的升級轉型。
金教授基於學者的客觀認識做出未來性預判:中國並非韓國的追趕者,反而是韓國“房間裏的大象”。韓國人應該放下對中國的偏見與傲慢,正視中國的實力,與中國攜手合作。
而這些言論,對自負情懷已經深入骨髓的國家來説,必定是難以接受,不過這卻是地緣政治中的小國謀求生存的唯一選擇。儘管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也不會排斥小國,但從客觀層面來説,中國就是這樣的 “大象”。
韓國依然是之前的韓國,中國卻並非幾十年前的中國。文明、進取、創造、包容已成為中國的國際新姿態,引領着越來越多的國家,自身國力不斷增強,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韓國對中國的刻板印象會堅持多久呢?想必在當下已經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韓國女性選擇嫁給中國男性就是最好的例子。
參考資料:
《傲慢與偏見》
《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