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越界修路受挫,改口稱“準備長期對峙”?其實已暴露心虛一面

從“決不允許修路工程被阻礙”,再到“對峙可能一直會持續下去”,印度似乎明白了一個道理:現在雖然不是1962年,但如果輕敵冒進,還會重蹈1962年的覆轍。
印度越界修路受挫,改口稱“準備長期對峙”?其實已暴露心虛一面
6月6日的兩軍高層對話使得邊境軍事有所緩和,但最大問題依然無解。印度要求恢復2020年4月底的現狀,但又不同意停止修建公路。於是對峙繼續。《印度時報》6月11日報道稱,雙方在10日舉行了新一輪艱難的會談。
班公錯湖地區的對峙如今看來已經是最無法談攏的問題。雙方軍隊儘管在過去幾天裏都後撤了1到2公里,但班公錯湖北岸的幾個對峙點仍未減少軍事人員。
儘管暫時談不攏,但通過媒體公開報道,還是能看出兩國為控制事態而做出了努力,並取得一定效果:
1、雙方都有意通過對話而非武力方式來解決爭端;
2、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雙方已進行了有效溝通,取得了積極共識;
3、按照有關共識,雙方正為緩和邊境局勢採取相應行動。
長期的、分階段和漸進的脱離過程雖然已經邁出“第一步”,但外界不應樂觀地認為可以迅速結束緊張狀態。
印方一直狡辯,修路架橋是在己方實控線內進行,因此沒理由提出反對,反而要求對方撤軍。印度一直迴避的事實是,拉達克地區本來就不屬於印度,是印度侵佔了別國領土。
新德里方面不應揣着明白裝糊塗,之所以在5月份發生大規模鬥毆,起因就是因為印度方面試圖在拉達克加勒萬河谷建成一條公路和一座橋樑,以便提升軍事部署能力。這一做法不僅單方面改變了現狀,而且充滿了敵意。
最為關鍵的是,明知繼續修路會導致不測,印度還頑固地妄稱這一工程被阻撓是不可能的。按照印方自己的計劃,要在冬天之前鋪設完2條頗具軍事意義的戰略公路,還要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裏完成橋樑的建設。
不過,這個計劃其實已經破產。因為出乎印方意料之外的是,6月6日數小時之內,東方大國就集結了數千兵力和大批裝備,從中部的湖北投送到高原。以快制勝是空降兵的優勢,如此高效的快速反應能力,一方面得益於平時的訓練,另一方面要得益於航空、鐵路等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
印度越界修路受挫,改口稱“準備長期對峙”?其實已暴露心虛一面
而據媒體6月11日報道,第76集團軍某合成旅已經遠程機動至海拔4200米的崑崙山腹地展開野外駐訓,目的是“在惡劣條件下錘鍊實戰硬功”。這則消息值得印方細品,再細品……
實際上,印方雖然一度聲稱什麼“決不允許修路工程被軍事力量阻礙”,但其實這種“寸步不讓”的口號也只是口號而已。
當發現在邊境的常規兵力優勢意外被驟然縮小之後,印度應該明白,路是修不下去了。但這並不能讓印度偃旗息鼓。印媒聲稱,對峙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印度已經做好了長期準備。新德里方便早已放話:一點都不會妥協。印方的消息人士甚至聲稱,如果對方不撤軍,那麼印軍也完全可以在此地進行長期和永久部署。
一場比拼耐力和內力的競賽已經開始。由於局勢的複雜性,軍事對峙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僵局不太可能立即結束,雙方的立場存在較大分歧。
但能夠明確的是,目前的緊張態勢由印度引起,是印度方面在我方領土上建設基礎設施。化解當前矛盾的方法只有一個:印度必須停止破壞現狀的活動。
至於在這次對峙裏究竟哪一方會先眨眼,其實是由國力和邊境地區的軍力來決定。在這方面,印度短時間內在邊境的軍力部署上佔據了一些優勢(兵力6比1),但從長遠來看,面臨雙線作戰的印度無法承受這種消耗。
印度越界修路受挫,改口稱“準備長期對峙”?其實已暴露心虛一面
最後無非是這麼個結果:印度要戰,便戰,印度要和,就先撤回去。按照2017年的經驗,新德里應該會選一個恰當的時機和理由下台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79 字。

轉載請註明: 印度越界修路受挫,改口稱“準備長期對峙”?其實已暴露心虛一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