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車身安全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已提出。
1937年,30歲的奧地利人Béla Barényi提出了“中間剛性車身+前後可變形區域”的概念,並提交了專利申請,但這與當時普遍認為的越堅固越安全的車身設計思路截然不同,沒有哪個汽車製造商會願意接受他的創新想法。
幾經周折後,Béla Barényi在1939年正式加入了梅賽德斯-奔馳團隊。並於1945年將“三段式車身結構”應用到了Terra-cruiser車型中,其採用了堅固乘員艙+前後潰縮區的設計,當事故發生時,車輛前後部潰縮區可以按照預定方式吸收能量並分散衝擊力,從而顯著降低作用於乘客艙的衝擊力。
後來,天才設計師Béla Barényi提出的三段式車身結構也被認為是後續車身被動安全技術的基礎。
從現在市場的出現的車型來看,車身安全基本都遵循堅固的乘員艙+前後吸能潰縮區這一理念。時至今日,在整車安全技術領先的企業還會用到一些如拓撲優化等技術,讓材料實現最優分佈,加上一系列主動安全技術,安全實力令人感到踏實,比如UNI-V。
看不見的守護者,超級架構孕育高標準安全“方舟籠”
UNI-V是長安方舟架構打造的首款轎車,面向未來安全標準打造的“方舟籠”車身結構,其A柱、B柱加強件等多個零部件使用熱成型,門檻邊梁等多個零部件使用超高強鋼,整車高強度鋼佔比高達70%以上,最高剛性達到了1500Mpa,整個乘員艙被“鋼筋鐵骨”所覆蓋,充分保障車內乘員安全。
但是,UNI-V在多層碰撞傳力路徑設計時也面臨了難點挑戰,比如新增MPDB兩車對撞工況,在提升自身安全性能的同時,還要減小對手車輛的損傷;還比如UNI-V設計的“低趴”體態,讓機艙吸能空間相較與上一代減小了65mm,結構吸能效率面臨更高挑戰。
基於此,UNI-V除了採用先進的高強鋼材料,還運用了參數化的方法對每一個零件的斷面、厚度和搭接形式等設計變量進行了反覆優化論證,以求達到最優設計狀態。
以MPDB兩車對撞工況優化為例,UNI-V重點對傳力路徑形式、前防撞橫樑的強度、碰撞接觸面積和縱梁變形模式進行優化改進以及副車架脱出結構設計等,達到將部分碰撞能量卸載,減少對乘員艙的衝擊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UNI-V在概念階段,就做了車體體態拓撲優化,以此尋求材料的最優分佈,比如通過優化外板材料,實現上車體減重31kg;為了性能提升,將下車體增重25kg,車身的總質量減重-6kg。這樣一來,UNI-V既滿足高剛性目標,也實現了整車的輕量化需求。
也因此,UNI-V今年還被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車身大會評為“中國十佳車身”。
看得見的安全感,智能科技全時輔助
如果説UNI-V方舟籠是看不見的隱形守護者,那其配備的全車540°高清全景影像系統,就是看得見的滿分安全感。
UNI-V全車搭載4個分辨率為1280*960高清廣角攝像頭,集成360°高清全景影像。另外180°底盤透視能幫助司機更全面地捕捉到路面上的安全隱患,感知輪胎的位置,真正做到眼觀六路。
另外,UNI-V所配備的大陸全新第3代ESC車身電子穩定控制系統由多項主動安全技術構成(ABS防抱死系統、EBD電子制動力分配系統、TCS牽引力控制系統化、ESC電子穩定控制系統、HHC坡道起步輔助系統等)。
在汽車行駛過程中,傳感器會實時監測車輛的行駛狀態,如轉向角、輪速、橫擺角、側傾速度,當感知到車輛失穩等異常狀態時,輔助控制系統將及時介入,調節發動機動力、車輪制動力等,在安全前提下保證車輛按照駕駛員的意圖行駛。
當然,UNI-V的主動智能安全技術遠不止於此,AEB智能緊急制動輔助;LDW車道偏離預警;LKA車道保持輔助系統;CTA倒車橫向預警;BSD盲區監測;RCW後追尾預警、SEA乘員開門碰撞預警功能等配置也搭載於UNI-V上,誠意滿滿。
寫在最後:汽車的安全性在百年發展歷程中,始終是最重要的。
作為方舟架構的集大成者,UNI-V不僅擁有溢美於外、藏慧於內的舒適品質;探索其匠人匠心、千錘百煉的耐久品質;鮮衣怒馬、遊刃鋒芒的操控品質;還擁有智慧出行、全時守護的安全品質。
看得見是氣質,看不見是的品質。毋庸置疑的是,在10-15萬元的轎車市場,相比同級車型UNI-V能帶來的更高的價值感和更強品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