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德國的時代領航者
新華社柏林9月26日電 (天下人物)默克爾:德國的時代領航者
新華社記者任珂 張遠
德國26日舉行聯邦議院選舉。由於已執政16年的德國現任總理默克爾未參選,此次選舉後德國將進入“後默克爾時代”。
現年67歲的默克爾從2005年11月22日開始擔任總理。16年來,西方主要國家領導人輪番更替,而她始終在位。對於德國乃至歐洲來説,默克爾影響了一個時代。她像一位穩健的領航員,帶領德國人經受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危機和新冠危機等考驗,也因向難民開放邊界導致國內民粹主義抬頭和政治版圖碎片化;在國際舞台上,默克爾積極倡導多邊主義,提倡對華友好合作,為維護德中和歐中關係作出重要貢獻。
善處危機的政治家
默克爾時代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危機不斷。應對危機的表現,成為她最亮眼的政績,也是她對德國和歐盟最大的貢獻。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德國憑藉強大實體經濟,在西方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復甦。歐債危機爆發後,默克爾在德國聯邦議院説:“如果歐盟不好了,德國不可能會好。”為化解這場危機,德國擺出強硬姿態,最終讓其他成員國接受了德國方案。2015年歐洲難民危機爆發,默克爾頂住國內外壓力向難民開放國門,100多萬難民湧入德國境內。當時,她説出了後來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我們能做到!”
歡迎難民入境也是默克爾最受爭議的政策。雖然難民潮引發的一些社會問題已趨於平緩,新移民帶來的積極效果開始顯現,但難民危機使得民粹主義勢力抬頭,導致政治版圖碎片化。
在此次新冠危機中,面對嚴峻疫情,她與衞生部門密切溝通,統一聯邦與各州立場,並推動歐盟頒佈進一步的嚴控措施。2020年3月18日,默克爾首次在新年之外的時間發表全國電視講話,稱新冠疫情是德國自二戰以來遭遇的最大挑戰。“要認真對待,因為它(疫情)真的很嚴重。”默克爾的努力贏得了民眾認可,其所屬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在疫情期間的支持率一度創下近年來新高。
今年7月22日,默克爾在一場記者會上透露了對危機管理的看法:“沒有危機的生活當然會更容易。但當它們發生了,就必須要應對它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是政治家。”
多邊主義的倡導者
“總理女士,您好。請問德國在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如何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以應對單邊主義等共同挑戰?”
在2020年8月28日舉行的總理年度記者會上,記者向默克爾提出了這個問題。默克爾聽到“單邊主義”時,下意識地點了點頭。
多邊主義是默克爾在對外政策領域最看重的理念之一。過去幾年,逆全球化暗流湧動,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甚囂塵上。默克爾清醒地認識到,多邊主義符合德國國家利益,只有擯棄冷戰思維,不搞對抗,提倡對話與合作,德國和歐盟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
在歐盟內部,默克爾積極斡旋於各成員國間,努力維護歐盟團結。在聯合國和二十國集團等多邊機制中,在伊朗核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和國際發展合作等事務上,默克爾領導下的德國都是積極參與方。
2019年2月,在第55屆慕尼黑安全會議上,默克爾在主旨演講中對單邊主義傾向發出警告。慕安會主辦方在會前發佈年度安全報告《全球拼圖:誰來拼起碎片?》。默克爾在演講的最後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有我們團結起來。”話音剛落,全場爆發出長時間掌聲,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等多位政要起立歡呼。這一幕,與時任美國副總統彭斯講話後稀稀拉拉的掌聲形成鮮明對比。
對華合作的踐行者
默克爾一直以務實態度推動德中關係發展。她深知,不僅德國在經濟領域需要與中國合作,而且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單邊主義等全球挑戰時,德國、歐盟和整個國際社會也都需要與中國合作。
去年夏天在總理年度記者會上,默克爾列舉了德國和歐盟希望與中國合作的領域,包括應對氣候變化、第三方市場合作等。她説:“在一些問題上,我們有不同看法……但歐盟和中國應該繼續對話,併為多邊主義樹立典範。”
默克爾任內,中德關係不斷向前發展。2011年,中德建立政府磋商機制。雙邊關係於2014年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兩國高層互訪不斷,新冠疫情發生後,雙方高層仍保持高頻率的線上溝通。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德中雙邊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611.71億歐元,增長到2020年的2121億歐元。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是歐盟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也是歐洲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中德在文化、科技、教育和產業等各方面都開展了深入合作。
16年來,默克爾12次訪問中國,是訪華最多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之一。她最近一次訪華是在2019年9月,當車隊途經武漢長江大橋時,默克爾下車在橋面極目遠眺,並要求工作人員為她留影。按照德國《世界報》的説法,這是默克爾僅有的一次偏離外交禮賓安排的動作。
如今,默克爾的總理生涯即將落幕,但她領航德國的時代將在歷史上留下永久印記。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