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smart能否助力吉利走向全球?依舊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
(
微信公號:
CNWAUTO)
合資公司成立一年之後,吉利與戴姆勒的“牽手”終於取得了實質進展。
近日,有網友曬出了一條來自“smart官方”的短信截圖。根據圖片內容,由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與吉利控股集團聯合組建的smart全球合資公司——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smart),將在全球範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升級。
短信告知用户車輛數據將被遷移至“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的同時,smart官方也同時在短信中表示:“我們並未改變任何數據處理的目的和方式,並將一貫的重視保護您的隱私與數據安全以及您所享有的合法權益。如有疑問,可通過微博‘smart中國’反饋。在不久的未來,smart將為您帶來更多驚喜。”
自吉利宣佈與戴姆勒合資打造全新smart品牌後,業內對於smart品牌的新形象都非常關注。此短信截圖在為“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帶來最新實質進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內人士的疑問,在奔馳單獨運營smart尚且虧損40億歐的情況下,吉利為何要接手“燙手山芋”?
對此,汽車行業知名分析師鍾師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smart所處的小型車市場在最初就是奔馳品牌的探索性嘗試,在主流豪華車市場日趨火爆且smart品牌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下,當初並未使用奔馳標識的smart對於奔馳品牌而言已經是雞肋。吉利的適時入股除了可以讓其與戴姆勒的股東關係更加融洽之外,更能讓其以更低的成本拓展海外小型精品電動汽車市場,為其走向歐洲鋪路。
強強聯手
上述信息露出之前,smart中國官方微博認證公司已經更改為“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根據天眼查顯示,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於2019年12月27日,註冊資本為54億元人民幣,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和梅賽德斯-奔馳股份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均為50%。從工商信息中登記的相關信息來看,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主要包括純電動乘用汽車及其零部件和模塊的技術開發、研發、技術許可和轉讓、技術服務和諮詢、批發和零售、進出口、售後服務。與smart品牌的定位頗為吻合。
按照公司計劃,全新smart純電動車型將由奔馳全球設計部門負責設計,吉利控股全球研發中心負責工程研發,並在中國全新工廠內進行生產。從smart全球銷售副總裁丹尼爾·萊斯科夫(DanielLescow)在推特上發文透露,smart全新車型將採用吉利SEA浩瀚架構打造,內部代號為HX11,雖然官方定位為小型純電動SUV,但仍是smart有史以來最大尺寸的車型。新車將搭載一台最大功率為200kw的後置電機,或將有雙電機四驅車型,將於2022年在中國地區完成國產上市。根據新車型開發規劃,smart未來產品陣容將擴展到快速增長的緊湊型細分市場。
對於雙方的此次合作,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曾表示“smart具有獨特品牌魅力、核心價值和全球影響力,吉利控股將把研發、製造、供應鏈等領域的優勢及對中國市場的深刻理解注入合資公司,促進雙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揮協同效應,推動smart品牌向電動化、智能化方向轉型。”
鍾師認為,從產品價格來看,A級車已經成功幫助奔馳品牌完成了產品下探。就當前的汽車市場而言,以傳統燃油車見長的奔馳已無法順利降低smart成本,smart也已無法為奔馳品牌提供更多的下探空間。此時入股smart的吉利除了可以憑藉現有的供應鏈體系幫助smart存活之外,更能借助smart現有的品牌優勢拓展中國以及歐洲純電動市場。奔馳看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吉利看中產品全球化,此次合作堪稱雙贏。
弱勢連接
然而,即便是在未來看似一片光明的情況下,吉利與奔馳的雙方合作也並非是沒有絲毫風險。因為在豪華細分市場產品前11個月逆勢增長,累計零售增長比例明顯好於自主產品和主流合資產品的情況下,smart就應經因為盈利能力不足而停產。自戴姆勒集團正式控股smart品牌間的19年內,累計虧損約40億歐元。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梅賽德斯-奔馳及smart品牌在全球範圍內共售出245.63萬輛新車。其中smart品牌銷量約11.68萬輛,同比下滑9.3%。目前來看,吉利雖然已經身處自主品牌頭部位置,且已經有成功接盤沃爾沃汽車的經驗。但業內依舊對其是否有讓smart扭虧為盈的能力存在懷疑。
2020年1-11月,A00級純電動轎車累計銷量為22.23萬輛,同比增長47.9%,約佔新能源乘用車整體市場份額的24.6%;A0級純電動SUV車型累計銷售50410輛,同比下滑56.9%,約佔乘用車整體市場份額的5.6%。儘管A00級轎車銷量同比增長明顯,但留給smart發揮的市場空間卻並不算大。部分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在大空間和高配置幾乎佔據一切消費者購車偏愛的中國市場,smart在問世之初,鎖定的便是年輕小眾消費羣體,註定永遠不會成為主流車型。雖然電動化將成為微型車、小型車的一大出路,但因短期市場空間有限,產品銷量規模難以做大,smart品牌的後期虧損依舊難免。
對此,鍾師持有不同觀點。在他看來,吉利入股smart的本意雖然包含中國市場,但中國市場卻不是吉利看中的全部。經過奔馳多年的打磨,smart精品定位已經被歐洲諸多國家所熟知,吉利此時入股smart可以利用smart原有的市場份額為基礎逐步走入歐洲市場,倘若smart保持並拓展現有市場份額成功,吉利就可以憑藉較低的生產成本扭虧為盈。畢竟背靠戴姆勒集團擁有難以估量的體系運營價值,對於尚未完全走出國內市場的吉利汽車來説,幫助仍然較大。
眼下,smart品牌產品都屬於微型車範疇。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卻在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吉利能否為smart品牌帶來新生?國產smart能否助力吉利走向全球?依舊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
本文為中新汽車原創,歡迎小夥伴分享,媒體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作者及出處,謝絕任何媒體、自媒體以此文任何內容製作為視頻、音頻腳本,違者將承擔法律責任。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