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拒絕“無用社交”,是一種幸福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有一段話這麼説:
“明智的人在取暖時,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苗;後者在被灼傷後,就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中,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人際交往的界限,也在於此。
不過分靠近,保持距離;不刻意追求,堅守自我;不迎合也不討好,摒棄無用社交。
“越來越喜歡獨處,懶得打理人際關係,是我的錯嗎?”
在生活中,你是一個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只喜歡跟熟人混在一起,懶得跟陌生人相處的人嗎?
其實,很多人都是這個特點。
在熟人面前十分活潑,性格開朗,有聊不完的話題;但是在陌生人面前,往往變得拘謹沉默,少言寡語。
這樣的生活態度,對待人際交往的態度,是很多人都會有的特點。
最近有個女讀者給我留言,分享了她自己對待人際關係的態度:
她説自己越來越喜歡獨處,下班之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逛菜市場;買了家人喜歡吃的飯菜,回家做一頓美食。
吃完飯後,逗逗貓,然後回到書房裏面看書;週末休息的時候,她只願意跟自己熟悉的朋友保持聯繫,約飯也跟熟人一起。
除了公司的團建需要參加之外,她不參加任何私人組織的聚會。
而她不希望自己承受那些,也不擅長跟別人進行博弈般的交往;雖然朋友不多,但幾個能説心裏話的知己,對她來説足夠了。
其餘的休息時間,不如多留給自己看書學習,多陪陪家人。
喜歡獨處,並不意味着“性格孤僻”
很多人都喜歡將獨處與孤僻劃等號。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態度。
性格孤僻,是跟任何人都無法建立起直接的聯繫,無法打開自己的心胸,接受一個陌生人走進自己的世界;這種孤僻,是恐懼社交,是社交恐懼症。
而喜歡獨處,則是自我選擇。
這是一種人際關係中的斷舍離。
只跟自己喜歡的人,願意相處的,相處起來舒服的人交往;其餘的關係,只保持着體面和表面的客氣就好了。
跟朋友聊天,吃飯,這些可以;但是跟一個不熟悉的人一起吃飯,卻是接受不了的。
可以把時間留給家人,但是要去參加無意義的聚會和飯局,是不行的。
休息時間可以宅在家裏,看書做飯,看劇擼貓;也可以自己一個人,開車去爬山。
但是,將這些自由的休息時間,用來陪伴陌生人,卻是難以接受的。
獨處,是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時光,享受自己願意接受的社交關係。
其實,當下很多人的社交,都是“無意義社交”。
舉個例子:
你的朋友叫你一起吃飯,説要帶你認識他的一個大哥;在飯局上,你們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一口一聲“好大哥,好兄弟”互相稱呼着。
看上去很融洽,很熟絡,不像第一次才認識的朋友。
但當這頓飯過後,你們互相加了好友,醒酒過後,大概率也是不會再聯繫的了。
但這樣的關係,往往不會長久,只是當你們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想到對方。
人脈的本質,是你能夠為對方提供高價值;不要總想着,你認識的人,一起吃過飯的人,就是你的人脈。
當你遇到了麻煩時,這些人,根本不會對你有實質性的幫助;你會發現,願意幫助你的,是你相識多年的好友,只有那幾個人而已。
丟掉“無用社交”,才能讓你的生活更輕鬆
《人生的智慧》中還有一段話:
“獲取幸福的錯誤方法莫過於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在於我們試圖將悲慘的人生,轉變成接連不斷的快感,歡樂和享受。這的話,幻滅感就會接踵而至;與之伴隨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撒謊和欺騙。”
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有太多的無用社交了。
那些你幾年沒有聯繫過的好友,忽然給你發消息,叫你出來聚聚;一定是他有求於你,不然你依舊會躺在他的列表裏,不會被想起。
那些你在聚會上,飯局上認識的陌生人,你以為成為了對方的人脈,融入了別的圈子;殊不知,飯局結束後,你們大概率也不會有聯繫。
所謂的無用社交,簡單來説就是:
不能給你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與你沒有共同話題,共同語言,沒有相同的興趣愛好;並且,跟對方的每一次交往和接觸,都會讓你有所損失;或者是你的金錢,或者是你的時間和個人生活。
寧可身邊的朋友少幾個,也不願意將自己的時間,金錢,浪費在一個與自己生活軌跡完全不同,三觀完全不一樣的人身上。
這正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方式。
獨處時,可以讓你獲得冷靜,靜靜地享受生活,反思自我。
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無用社交對你來説,只會浪費你的時間。
你喜歡獨處嗎?
你對待人際交往的態度是怎樣的?
(文章圖片來源網絡,文字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