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香港理工大學事件一年了。去年此時,外界看到了一個瞠目結舌的香港。而在火光沖天的背後,是一場沒有硝煙的輿論爭奪戰。近期,多名香港警隊公共關係科警員回憶極其艱難的這一年。
媒體記者與“業餘記者”
高級督察謝子峯是警隊傳媒聯絡隊的兼職成員,負責現場與媒體的溝通工作。“警隊防線前常常有上百個人,都穿着‘黃背心’。”他回憶起一年前的理大現場,有媒體記者,更多的是“業餘記者”——來自學生媒體的,自稱“公民記者”的,甚至“自由職業者”也穿上黃背心到處走。即使謝子峯叮囑他們要保持安全距離避免受傷,“黃背心”還是重複稱自己有采訪權、要維護“新聞自由”、要保護市民知情權等。
於是在理大門口,謝子峯第一次目擊同袍受重傷。衝突現場,一些“黃背心”站在非常危險的位置。為了把他們拉回安全線內,謝子峯與隊員Sam離開警隊防線。就在這一瞬間,一支又一支箭劃空而來,Sam被利箭射中,箭頭直插小腿。這一箭讓他休養了8個月才康復,即便到了現在還不能像往常那樣跑步跳躍。
與謝子峯負責現場聯絡不同,西九龍總區應變大隊隊員Jason在防線前堅守。他看到了自稱學生的示威者向警方投擲一個又一個汽油彈、一塊又一塊磚頭。周遭多次傳出爆炸聲,這個地方猶如戰場,理大校園滿目瘡痍。
十幾天後,他在和朋友討論這件事時,朋友依據的是某些媒體對警方的針對性報道。“如果報道真實、中肯,我甘願接受批評。”Jason很無奈,自己明明在現場,但從報章和網絡上看到的是和他所見完全不同,甚至是顛倒黑白的信息。
今年7月元朗非法集會中,警方截查至少150名身穿黃背心、聲稱在場進行“採訪”的人,結果發現超過三分之一的非媒體機構人員,當中還有未成年人。
Jason一直有個疑問:人們不會發現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會以不同身份出現在不同現場嗎?人們難道看不到“黃背心”的拍攝鏡頭,只朝向警隊防線嗎?人們看不到“黃背心”人總是在示威者前一字排開,故意妨礙警方執法嗎?這些事實真是沒人能看見嗎?
“黃背心”與“藍馬甲”
高級警司高振邦是媒體聯絡隊的副主管,他見證了媒體聯絡隊的成長——從148名兼職隊員到如今307名同事參加,其中還有10名全職成員。他們在現場身穿藍馬甲,記者可以向他們瞭解情況、尋求協助,傳媒聯絡隊也會竭力幫助,‘彼此尊重,就算偶爾有不同見解,也從不會刻意刁難、抬槓。”
但從過去6月開始,政治動盪席捲全港,部分媒體與警察的關係變得緊張。只要是衝突場面,現場總會有數百名穿着黃背心、自稱“記者”的人到處遊走。在某些小規模場合,“記者”的人數會比報道的對象還多。
高振邦注意到,“黃背心”中確有他熟悉的記者面孔,但更多的是一個個年紀很輕、看得出沒有采訪經驗的”小朋友“。他們扛着鏡頭拿着手機,在封鎖線間來回穿梭,向警隊防線大聲質問,對執法人員污衊謾罵,甚至煽動已經躁動的示威者“仇警”情緒。
更有甚者,當警方準備行動時,在場的某些穿着黃背心、自稱“記者”的人,會向示威者報告警察的行動部署。“黃背心”還不止一次刻意找出便衣警察,公開他們的行蹤。
總督察倪採欣是警隊公共關係科社交媒體負責人。她親歷過一件無奈的事。機動部隊中的女警會把頭髮剪得很短,去年9月風波中,一位女警在搜查女性被捕者時,正在直播的自媒體記者説,“好明顯,看到男警員在搜捕女性被捕者”。縱使警方之後多次發文澄清,但還有市民堅持認為警方侵犯人權。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倪採欣注意到,“黃背心”在直播期間大都聚焦警察的一舉一動,甚至針對性地拍攝警察的樣貌和編號,卻對示威者和暴徒的行為卻置若罔聞,“有記者組織指責警方不體諒傳媒工作,但他們是否想過,大量‘黃背心’置身在警方防線前,也會影響警察執行職務?”
讓高振邦與倪採欣感到欣慰的是,在整個行動中,傳媒聯絡隊沒有使用過武力,就算面對燃燒瓶與磚頭,他們也沒有退縮。為了向媒體表達善意,他們大部分時間連防護面罩都不戴,哪怕有“起底”風險也以真實面容應對。
香港“大家”與個人“小家”
郭嘉銓是警隊的最高新聞官。去年11月接替謝振中出任公共關係科總警司之時,正是警民關係最低潮之際。與他幾乎同時就職的,是新任警隊一哥鄧炳強。他們都清楚,未來的路不好走。首先面對的是鋪天蓋地的謠言、指控與中傷。
“在這麼分裂的社會里,很多人的情緒已經受到影響。”郭嘉銓説,一旦出現假消息或者以訛傳訛就更危險,很多人不知不覺中受到誤導或被煽動。
早在去年8月初,當警隊發現局勢有失控之虞後,管理層就決定恢復每天下午4時的例行記者會。截至今年1月,警方共舉行65次“踏浪者”行動記者會,最長一次歷時3個多小時。
除記者會外,警隊也通過不同平台主動澄清各種不實指控。因為許多報道只集中播放警察執法的行動,很少拍下鏡頭另一邊的暴力場面,郭嘉銓就籌組警察社交媒體直播小組,帶領公眾從警方視角去看同一宗事件,瞭解事件的因果始末。
公共關係科新聞室則天天日夜通明,一方面依靠前方傳回資訊編寫新聞稿,第一時間將最新情況告知媒體與公眾,另一方面,針對抹黑警方的言論,新聞室查閲多方報道,再聯絡相關單位瞭解始末,輔以警方理據,予以嚴詞批駁。最棘手的是當事人蒙上面隔空指控,又以隱私為由拒絕提供資料。幸好,謊言能騙人於一時,不能騙人於一世。
“其實過去這一年多,警察公共關係科與很多媒體依舊合作親密無間。”高振邦説,所謂警察與媒體之間的“破裂”,不過是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刻意製造的假象,意圖是孤立警隊。正因為如此,警察公共關係科不但主動反擊假新聞,更應引入新平台與高科技,務求從不同視角把真實情況呈現出來,把知情權還給公眾。郭嘉銓認為,當同事在前線奮力保護市民時,公共關係科必須盡力解釋警察執法行動理據,這是責任。
公共關係科的警員不僅為香港這個“大家”憂心忡忡,也為下班後不能回自己的“小家”憂心忡忡。香港走過了歷史上最動盪失序的春夏秋冬,驀然回首,步步刻骨銘心。過去一年多,警隊公共關係科在時代大變局下的貢獻或許微不足道,但在歷史大道上留下了雪泥鴻爪——新聞畢竟是歷史的初稿。
圖片攝影:賴鑫琳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來源:作者: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