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重慶唯一一所“全國青少年校園冰雪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樹人博文小學新學期冰雪運動課正式開課。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區出台優惠政策,鼓勵當地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農村設立“微工廠”,助力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近年來,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市分行針對農村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户發放普惠型涉農貸款,帶動農民增產增收。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治理開啓新篇章。圖為位於黃河中游下段的三門峽水利樞紐。
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遊博覽會在武漢舉辦,集中展示新時代我國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新成就、新業態、新活力。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依託豐富的風、光資源,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逐步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還有一天,中國即將開啓“兩會時間”。
每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履職盡責、建言獻策、行使民主權利,圍繞社會廣泛關心關注的話題提出建議提案,將身邊的羣眾心聲,從五湖四海帶到首都北京。這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註解。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日前召開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了2021年國務院部門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工作情況。
質量是建議提案辦理的生命。2021年,國務院各部門採納代表委員所提意見建議4300餘條,出台相關政策措施超過1600項,通過高質量的建議提案辦理工作,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2022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新一輪建議提案的提出和後續辦理工作,將續寫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
教育部——
“雙減”改革初現成效
【兩會回眸】
曾經的各類補習班,將學生假期變成“第三個學期”。校外培訓亂象是社會反響強烈的問題,也是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關心的話題。
去年兩會,代表委員提出有關“減負”“校外培訓機構亂象治理”的建議提案多達數十件。全國人大將“推動治理規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列為重點督辦建議,其中11件由教育部主辦。
【辦復追蹤】
圍繞建立長效治理機制、嚴格廣告治理、推進減負等建議提案,教育部將“雙減”作為“一號工程”重點推進,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牽頭建立19個部門組成的“雙減”工作專門協調機制,督促各地成立專門機構。
以《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為總綱領,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快速密集出台30餘個配套文件;指導各地通過掛牌督學、網上巡查等方式,查處隱形變相違規培訓。
2021年8月,教育部圍繞“推動治理規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重點督辦建議召開座談會,8位人大代表在線參加,12家部委共同彙報工作進展,曬出“雙減”成績單。
截至2021年底,學科類培訓線下與線上機構壓減率分別達到91.45%和87.07%,培訓機構擴張亂象得到有效遏制。此外,據第三方調查顯示,85.4%的家長對學校課後服務表示滿意,72.7%的家長反映教育焦慮有所緩解,全社會支持和認可“雙減”改革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
工業和信息化部——
紓困培優扶持中小企業
【兩會回眸】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受到較大影響,引起代表委員廣泛關注。2021年,工信部收到相關建議提案20餘件,涵蓋解決融資難題、降低税費負擔、出台相關扶持舉措等內容。
【辦復追蹤】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減税降費和扶持舉措,從紓困和培優兩方面入手,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
紓困方面,工信部吸納代表委員相關建議意見,推動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等惠企政策。同時,通過推進產融合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降低中小企業税費負擔,推動清理政府、國有大型企業等拖欠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賬款220多億。
在培優方面,工信部着力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去年出台的《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提出重點培育先進製造業優質企業,提升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截至目前,共培育“專精特新”企業4萬多家,“小巨人”企業4700餘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超過800家。這些中小企業成為細分行業領域的標杆,對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起到示範和引領的作用。
財政部——
兜底保障釋放民生紅利
【兩會回眸】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圍繞這一話題,代表委員提出許多建議提案。去年財政部承辦的3600餘件建議提案中,涉及就業優先、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等民生方面的建議提案,共有412件。
【辦復追蹤】
在辦理涉及民生方面的建議提案過程中,財政部統籌人民需要和財力可能,持續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設。
2021年,全國衞生健康支出1.92萬億元,在2020年疫情防控的高基數上,2021年繼續保持較高強度,支出規模與上年基本持平,各項民生政策得到有效保障。
剛剛閉幕的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中國乃至世界呈上一場體育與文化的盛宴。在此期間,財政部大力支持籌辦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強化國家隊經費保障,支持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和重大體育賽事。同時,推動開展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廣播電視户户通、戲曲公益性演出等項目,5萬多個博物館、圖書館等向社會免費開放。
2021年,全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比上年增長4%,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其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醫保、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據介紹,在加強基本民生保障的同時,財政部將更加註重民生政策措施有效性和可持續性,確保民生支出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財力狀況相匹配,將民生紅利落到實處。
水利部——
加快立法保護“母親河”
【兩會回眸】
黃河保護治理是水利部門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黃河保護立法、防洪安全、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話題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
2021年,水利部共承辦相關建議和提案70餘件,佔總數的14%。其中,納入人大政協重點督辦的建議提案有12件。
【辦復追蹤】
繼長江保護法出台後,黃河保護立法工作提上日程。去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提出找準立法定位、加快立法進度、加強區域協調等方面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水利部開展綜合調研、專題研究,廣泛徵求意見,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起草黃河保護法草案。
2021年10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並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進行第一次審議。
位於黃河下游的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是水利部確定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近年來,水利部推進深化古賢水利樞紐建設前期工作,加快構建以骨幹水庫等重大水利工程為主的水沙調控體系,加強黃河防洪安全。
圍繞推進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利部對黃河流域13個地表水超載地(市)、62個地下水超載縣,暫停新增取水許可審批;實施黃河流域深度節水控水行動,對37處引黃大型灌區實施現代化改造,推動161個縣級行政區達到節水型社會標準。
文化和旅遊部——
“文旅+科技”推進產業現代化
【兩會回眸】
文化與科技等行業融合趨勢凸顯、文化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升級、文化消費模式和需求發生變化……我國文化產業面臨着高質量發展的各項需求。圍繞“十四五”時期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和旅遊部承辦的16件人大代表建議,被列入重點督辦建議目錄。
截至2021年9月,文化和旅遊部承辦的人大議案13件、建議380件以及政協提案347件,全部按時完成。
【辦復追蹤】
去年全年,一系列圍繞“十四五”期間文化和旅遊發展的相關頂層規劃陸續發佈,涵蓋文化產業、旅遊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指明“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體系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發展路線。
5G+AR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智慧文旅產業發展按下加速鍵。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推動“文旅+科技”融合創新,文化和旅遊部推進“上雲用數賦智”,發展線上演播、數字創意、數字娛樂、網絡視聽、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
去年全國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關注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仍存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對此,文化和旅遊部圍繞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促進文化產業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等,推出相關政策措施,打造區域文化產業帶和產業羣。
生態環境部——
推動綠色低碳制度創新
【兩會回眸】
2021年,生態環境部承辦全國兩會建議提案1024件,其中主辦279件,承辦總量和主辦件數量均同比增長20%以上。
2021年兩會是碳達峯、碳中和目標提出後首次召開的全國兩會,從建議提案內容看,代表委員對這一領域問題最為關注,圍繞制定氣候變化相關法律法規、推廣可再生能源應用等,提出較多建設性意見建議。
【辦復追蹤】
“冰絲帶”碳排放趨近於零,全部場館達到綠色建築標準,常規能源100%使用綠電……北京冬奧會成為迄今為止全世界首個實現“碳中和”的冬奧會。
日前,生態環境部召開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作為我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制度創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於2021年7月正式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週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000餘家。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推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週期管理,健全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
(綜合各媒體報道,圖片均來自新華社)(新華社)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