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8日電(王巖波)17日,“學習貫徹全國老齡工作會議精神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老齡問題是我國在本世紀面臨的重要國情之一,應對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和民生福祉,應把握老齡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應對路徑。專家還圍繞日前召開的全國老齡工作會議要點,就當前人口老齡化形勢、應對措施、養老產業路徑等提出新判斷、新思路、新對策。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64億,佔總人口比例達到18.7%,65歲以上人口達到1.9億,占人口的比例為13.5%。
專家指出,當前國內人口老齡化速度和程度都超出預期,人口老齡化將成為伴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始終的基本國情。
全國老齡辦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表示,在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啓動之際、“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10月14日召開的全國老齡工作會議對新時代老齡工作進行部署可謂恰逢其時。他同時指出,目前我國對老齡化的影響、未來老齡化發展趨勢的研究還不夠,仍需要加強理論研究和指導。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表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老齡事業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此過程中,需深入認識,凝聚廣泛共識,把思想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關於老齡事業發展的決策部署上來。同時要加強研究,準確把握老齡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能夠發揮制度優勢、成效成果顯著的應對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鄔滄萍認為,隨着大批上世紀60年代出生人口陸續成為老年人,我國老齡事業任重道遠,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體現在與時俱進,呼應社會經濟發展。此外,要加強“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即補足適老醫療短板,尤其是針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羣體人數多的現狀,提升老年人自理能力,針對老年事業城鄉間、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弱項,要強化社會經濟政策補充作用,推動實現健康老齡化。
專家普遍認為,國內養老事業發展迅速,但更多呈現為政府“兜底線,保基本”的特點。“十四五”時期,老齡產業發展將進入新階段,從外延式的速度發展轉向內涵式的質量效益發展。
吳玉韶認為,“養老”究其內涵,表徵為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從這個角度看,養老事業不可能由政府包辦,品質化、個性化的養老訴求,更多應由企業與產業提供,因此發展老齡產業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應有之義,推動養老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發展型、參與型轉變,從而實現由“養老”變“享老”。
針對當前老齡產業發展的現狀,吳玉韶建議:一是進一步激發有效需求,而“功夫在詩外”,首先需完善基本養老服務制度、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和相關評估制度;二要分領域、分種類制定專項扶持政策;三是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四要大力扶持品牌與連鎖企業,推動產業鏈和產業集羣發展;五要加強老齡產業標準、規範、市場監管和行業自律建設,營造良好公平的競爭環境。
會上,專家還就完善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養老與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寶認為,一是要建立城鄉一體、全國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突出福利性、普惠性和強制性特徵;二是要體現“穩步”特徵;三是制度實施可以採用幾年為一個週期,定期開展政策評估,動態調整完善。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