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觀察
5月20日是第21個“世界計量日”。
計量關係國計民生,被喻為工業生產的“眼睛”,技術創新的“種子”,商業貿易的“基石”。但軍隊衞生裝備也同樣離不開計量科學。那麼,什麼是軍事醫學計量?它目前發展現狀如何?“世界計量日”前夕,科技日報記者就此專門採訪了空軍軍醫大學軍事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軍隊衞生裝備與計量學教研室主任湯池教授。
“現代戰爭高技術武器廣泛應用,損毀多元,傷情複雜,對戰傷急救和手術救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一線救治中急救與手術器材裝備的可靠性和完好性,對於提高戰傷救治效能意義重大。”湯池表示,“軍事醫學計量,正是確保部隊衞生裝備性能準確、運行穩定、安全可靠的‘幕後英雄’。”
軍事醫學計量是計量科學的一個分支,重點應用在軍事醫學與衞生裝備領域。通俗講,就是通過軍事醫學計量的檢測手段,確保衞生裝備各項參數精準,為戰傷救治提供客觀、可靠的支撐,從而提高戰傷救治率。
在我軍的“三區四級”戰傷救治體系中,“三區”指的是戰術區、戰役區與戰略區。目前在戰術區後端、戰役區和戰略區中,急救、手術類衞生裝備已大量應用。比如,野戰急救車配備了氧流量表和除顫監護儀,野戰X線診斷車配備的放射診斷系統,野戰手術車、旅救護所和野戰醫院手術單元內均配備了多參監護儀、高頻電刀、呼吸麻醉機等醫療衞生裝備,如何保障戰傷救治中這些急救與手術裝備的可靠性和完好性,對於提高戰傷救治效能意義重大。“而且,隨着軍隊衞生裝備體系的快速發展,戰傷救治體系日趨多元,搜救直升機、空中醫院、醫院船等空海專用醫療救治平台快速發展,大量衞生裝備面臨‘上船’‘上飛機’的現實需求。”湯池表示,如何在機上特殊電磁環境干擾下,在海上高濕和鹽霧環境腐蝕下,保證衞生裝備保持準確和可靠,這些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直接決定了戰傷救治的效果,事關官兵生命安危。
這時,軍事醫學計量這個“幕後英雄”,可以通過對特殊軍事作業環境下衞生裝備性能檢測和評價,為衞生裝備在特殊戰場環境下的應用提供強有力支撐。
軍事醫學計量雖然不直接作用於戰傷救治一線,但它通過維護衞生裝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間接地發揮着重要的衞勤保障作用。
記者瞭解到,目前,軍隊醫學計量保障體系已覆蓋了全軍各級醫療機構,實現了部隊衞生裝備的採購招標、質量驗收、週期檢測、維護保養和退役報廢的“全壽命”管理。
“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目前我軍醫學計量建設仍有提高空間。例如,目前我軍醫學計量人才培養仍以短期培訓為主,下一步依託軍醫大學的院校優勢,有望建立規範化、科學化的軍事醫學計量人才培養體系。再比如工作效率問題,目前醫學計量檢定校準和標準溯源工作均通過實物送檢方式進行,工作量大,操作不便,影響計量工作效率。”湯池表示,下一步,隨着國際計量單位制量子化的全部完成,測量準確度等技術指標將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時,將量子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將有望實現計量工作的遠程化和信息化,能夠極大提升未來衞生裝備計量保障的便捷性、準確性和覆蓋率。
同樣,計量科學水平如何也影響着武器裝備的性能高低。只有測得出、測得準,才能造得出、造得精,這句話用在武器裝備上再恰當不過。
我國現代計量源於新中國成立以後國防科工的重大需求。解放初期,我國計量工作處於空白狀態。國防工業部門意識到在國防軍事領域開展計量工作的重要性,決定在我國創建國防軍工計量體系,並於1952年建立了第一個專門從事槍炮口徑量規和槍彈、炮彈尺寸樣板研究、製造和測量的計量機構。聶榮臻元帥更是響亮地提出了“科技要發展,計量需先行”。
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統)的建立,就給測繪領域帶來了深刻的技術革命。GPS的定位原理是基於到達時間(TOA)測距理論,定位精度主要取決於時間計量精度,它實際上就是衞星技術和時間頻率計量相結合的產物。
可以預見,隨着裝備更新換代速度加快,裝備科研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新型計量器具和測量設備將不斷問世,測量範圍將越來越寬,技術指標將越來越高,其檢定、校準所需計量技術規範更新也將越來越快。“軍隊裝備要發展,必然需要計量先行。在戰時,計量科學將直接影響着裝備的戰鬥力恢復和生成。”湯池説。(張 靜 記者 張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