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一個“親美反華”的國家——澳大利亞。最近,澳大利亞似乎開始“動真格”。據報道,7月1日,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公佈了該國《2020新版國防戰略》,宣佈澳大利亞將在未來10年投入約合186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佔澳大利亞GDP的2%。
來自英國《衞報》報道截圖
在這份預算書中,澳大利亞將發展海陸空遠程打擊能力,採購隱形戰機,大型水面和常規潛艇等先進裝備,並投資建立國防工業。澳大利亞此舉也被部分西方媒體稱為,是在“對抗中國”。
莫里森大漲軍費一事,得到了澳大利亞一些右翼媒體的歡呼。據《悉尼先驅晨報》7月1日報道稱,澳大利亞已從漫長的“沉睡中醒來”,現在意識到,它缺少應對主要敵對力量的工具。這家以反華報道聞名的媒體甚至表示,新計劃為“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選項開闢了道路”。
而對於莫里森日前提出的“擴軍計劃”,近日一篇名為《澳大利亞勇敢地站出來面對中國——但這一切值得嗎?》的文章發表了一些獨特的看法。
文章表示,有四大因素決定着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這四大因素分別是:和諧穩定的社會、一支靈活作戰的軍隊、靈活積極的外交以及充滿活力的經濟。而澳大利亞在投資外交時候,需要將國家力量的所有要素彙集在一起,並利用這些因素實現國家利益。那麼,澳大利亞準備好挑戰中國了嗎?作者寫道:勇氣可嘉。
澳大利亞將斥資兩百億美元發展先進常規潛艇 圖源:洛克希德·馬丁
不得不説,澳大利亞對“印太主權”有着清醒的認識。據相關媒體稱,莫里森週三在澳大利亞國防學院的演講,將讓大多數澳大利亞人“脊背發冷”。但是,他對“印度-太平洋地區”日益惡化的戰略環境所做的悲觀評估“令人恐懼地準確無誤”,這也證明了澳國防部在威懾和投資應對家門口的威脅方面是合理的。
但有專家表示,澳大利亞要做的不是遏制中國,而是和中國接觸。一個靈活的澳大利亞國防軍是必要的,澳大利亞的國防策略已經注重構建一支擁有更多功能的海軍。這意味着澳大利亞應該建造潛艇而不是護衞艦,但政府還沒有給潛艇鋪設龍骨,同時,導彈數量永遠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澳大利亞不能與中國同台競技。相反,澳大利亞要建立聯盟。
是的,澳大利亞必須要和中國“接觸”。但是,澳大利亞到底是“對抗中國”還是靠着中國“餬口”呢?讓我們一起看一組數據:
據相關媒體報道,2019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了價值646.6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032.3億元)的鐵礦石,佔據澳鐵礦石出口總額的81.84%。
在澳旅遊的華人
近年來,中國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遊客來源地。澳大利亞旅遊局中國區總經理於2019年9月透露,過去12個月,中國赴澳遊客已達140萬,消費達到120億澳幣。同時,中國也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澳大利亞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澳大利亞有國際學生超過75萬人,其中中國學生佔37.3%。
另外,從澳媒發表的數據看,截至2020年3月底的12個月中,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出口總額持續增長。而2020年2月底的12個月,瓶裝澳大利亞葡萄酒的進口額則上升了11%,澳大利亞也成為一個在瓶裝葡萄酒進口額上保持上升趨勢的進口來源國。
可以説中國為澳大利亞的經濟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澳大利亞似乎並不珍惜我國的好意。近日,因為澳大利亞牛肉檢驗不合格等原因,中國停止對4家澳大利亞肉廠進口牛肉。但澳方對這此並不承認,這也大大打擊了我國對澳大利亞的信任。
不知道澳大利亞是否清晰的認識到,澳大利亞在經濟上“依賴”中國,在軍事上“仰仗”中國,盲目行動實在不該。
不過,澳大利亞一部分媒體和專家貌似還算“清醒”。對於此次“擴軍”行動,他們表示了強烈的不滿。有專家於7月1日在英國《衞報》發表文章,對莫里森當局的擴軍計劃表達反對。專家認為,澳大利亞的確面臨“國防威脅”,但澳大利亞體量遠小於中國,不可能和中國同台競技。政治上,澳大利亞政府也很難確定自己願意冒多大軍事風險。澳大利亞應該和中國增加交流。未來,澳大利亞乃至美國都不會有超過中國的科技優勢,但澳大利亞仍然應該投資新技術保持自己“中等強國”的競爭優勢。
古人有云:“凡事三思而後行”。我想,如今這句話送給澳大利亞是最合適的。(楊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