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農,時代將銘記,一個普通黨員幹部的名字
人物簡介:
王友農,中共黨員,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代表,市勞動模範。生前任上海吳淞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和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發展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因勞累過度,他在工作崗位上突發腦出血昏迷75天,因傷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7月11日6時離世,享年51歲。
王友農參加工作28年來,無論在哪個崗位,都以對黨的無限忠誠和對事業的滿腔熱情投入工作。他是用激情來創造的改革先鋒,直接推動了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的跨越式發展,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響郵輪領域上海品牌拼盡全力、奉獻所有;他是用生命去堅守的崗位模範,疫情防控期間創造國際郵輪行業的防疫奇蹟,忘我工作、鞠躬盡瘁,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組織、對事業的忠誠,是新時代基層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的典範和楷模。
“眼睛快睜一睜,別人都在上班,你別偷懶。”
“別睡了,你最愛的船快來了,不去看看麼。”
在王友農因突發腦出血而昏迷的整整75天時間裏,前來探視的七旬老母親就這樣輕輕撫着兒子的手,在他耳邊“叨叨”……
堅強、隱忍、樂觀,這位老母親的特質也在王友農身上被集中放大,更成為如今無數人回憶他時口中出現的高頻詞。
他,有一個宏大的夢想,就是要將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這個“亞洲第一、全球第四”國際郵輪母港,打造成為“快樂、共贏、綠色、智慧和示範港口”,墊實寶山區千億元級規模郵輪產業發展戰略格局,助推區域高質量發展。
他,又把這個宏願存託於每一個踏實的當下——先後主導吳淞口國際郵輪港誕生20多項首創探索,在疫情防控期間實現了零輸出、零輸入、零感染;對同事親近平和,常以一句“你再仔細琢磨下”激起他人主觀能動;對待合作伙伴,主動跨前一步,為達成最佳目標甘願自己走最難的路……
也正因此,他成為身邊人心中那棵能有所依仗的大樹。
“為什麼一個人能有這麼大的精力和能量撲在工作上?但是,這就是他啊”,這是妻子對他的悼念。
“碼頭上空的雲,江海翻滾的水,會替您擁抱郵輪業的明天”,這是同事對他的追思。
“這麼好,這麼難得的一個人,怎麼就突然離開了”,每一個回憶他的人都泣不成聲。
沒有豪言壯語,卻總能以哈哈一笑和勇毅執着化解所有的難。王友農身上閃現着新時代上海黨員幹部特質——幹事創業充滿激情,面對困難富於創造,迎接挑戰勇於擔當。
如今,這位鬥士在他熱愛的港口“揚帆遠航”,卻將這樣一種精神和正能量深深嵌入一方水土、一羣人的心中。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辦公室變成第一“哨崗”,因為“容不得半點閃失”
會議桌上,一盒方便麪頂着一個蛋黃派,今夜再無人捧起它。
玻璃櫥櫃裏,黃色洗臉毛巾就這樣安靜躺着,上面的一把牙刷和一支牙膏歪斜放着,今夜再無人拾起它們。
桌子一側,堆着兩支扶他林和另兩支緩解肌肉疼痛的藥膏,今夜再無人擰開它們。
案頭,平鋪着《郵輪港公司年度重點工作推進計劃表》和《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突發重大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再也沒有那雙熟悉的手來回翻動着它們。
唯獨憑窗而望,江水依舊翻滾,江面依舊傳來鳴笛……
吳淞口國際郵輪港零點廣場四樓,董事長辦公室內,一切都保持着王友農生前的模樣。這些也記錄着他的工作慣常。王友農離去的這些天裏,他的同事、下屬就是靠着這些慣常的細節,在這裏收集回憶,鋪陳着難忘的點點滴滴。
每天早上7點甚至更早,王友農總會在單位食堂用餐,和藹地和每個人道早安,當然,加班到凌晨和衣躺在辦公室也是常有的事。他愛打乒乓球,但放在辦公室的球拍卻積了灰,因為,他實在太忙了。同事們説,他的這間辦公室,不是“景觀房”,更像是“哨崗”,“他需要在第一時間能觀察到進出港口的郵輪及人員情況。一有風吹草動,立即下樓奔到一線處理相關事務”。
對,第一時間,第一責任,他總是主動把所有重擔都扛在肩頭。
比如抗疫期間,今年1月14日,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已早早啓動了應對新冠疫情的防疫機制,王友農率隊堅守在港口一線防疫關卡。自1月20日至29日,港口累計接靠大型國際郵輪10個航次、接待出入境遊客4.27萬人次、船員2.18萬人次。作為亞洲最繁忙的郵輪母港,在嚴密機制和嚴格把關下,“奇蹟般地”做到了零輸出、零輸入、零感染。
“山河無恙,歡迎回家!”4月23日,這是王友農生前更新於朋友圈的最後一條微信。當天凌晨4點40分,皇家加勒比“海洋量子號”郵輪獲准非經營性停靠吳淞口國際郵輪港,353名在海上漂泊多日的中國船員收到了王友農為他們定製推送的温馨提示:親愛的“量子號”船員,歡迎您回到祖國!離船後,專業的工作人員將會對你的行李進行消殺……
“這裏是全球第四、亞太第一的母港,所有眼睛都盯着這裏,容不得半點閃失”。彼時,在王友農看來,特殊時期在自身做好疫情防控基礎上率先接納海上郵輪靠泊,體現的是一個國際化港口的胸懷及人文關懷。
為了避免“閃失”,他毅然挑起千斤重擔,主動跨前,反覆琢磨“量子號”回靠方案,並不斷細化、修改和完善方案,召開各種協調會,反反覆覆踩點,實地勘察路線。
在做好防控體系的前提下,為儘快讓郵輪產業復甦,王友農率隊投入新一輪課題研究,並配合相關部門制定《國際郵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出入境郵輪衞生檢疫作業指引》等等,形成了郵輪行業防疫的中國標準體系。
在他執帥下,這個有關懷、有底氣的郵輪港得到了業界讚譽,增添了郵輪行業有效防控疫情的信心,此後各船公司明確表示:相關郵輪準備返回上海母港,希望在上海率先復航。
“一個人怎能如此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但是,這就是他啊”
凌晨4點50分,一線值守的員工通過微信發了張夜景圖,星幕映襯下的碼頭,郵輪靜靜停泊。五分鐘後,王友農回覆:馬上過來。
凌晨5點多,平時健步如飛的王友農因摔傷而一瘸一拐地行走在通往碼頭的通道內,身後的同事辛酸地記錄下一段小視頻。
早上8點54分,船公司代表通過微信詢問:船員核酸檢測結果如何?王友農當即回覆:也在等待結果。又17分鐘後,追發了一條:剛得到通知,全部陰性。
幾乎每個人的手機裏都保留着王友農的即刻回覆,大家也都習慣了他的即刻回覆,但誰都沒想到,有一些畫面永遠定格了,有一些對話永遠沉寂了,有一些慣常再也不見了……
港口碼頭上,一座海事燈塔正拔地而起。而在人們心中,這位遠行的領導、故友、夥伴、兄長無異於心中的燈塔,在每個人的天空劃出別樣的温暖花火。“一個人怎能如此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但是,這就是他啊!”
風趣加無趣,這對矛盾又複雜的存在,恰是大家對於王友農的直描。
他很熟悉每位員工,喜歡和人説笑打趣,遇到再大壓力、再大困難都能發出“魔性”笑聲,哈哈一笑,舉重若輕。
但他也總是工作第一,難得吃飯放鬆,話題説過十分鐘保準繞回到工作上。“有什麼問題,我們一起來解決”,也常掛嘴邊。
正是這樣的“一起來解決”,見證了寶山區郵輪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更見證了20餘項“首創”在此落地生根。
2017年10月31日,全國首張郵輪船票誕生在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此前坐郵輪出行,遊客通過旅行社等辦完手續、繳完費,只能在出行當天到碼頭與導遊會合。沒有船票帶來的是監管、經營、安全等諸多問題。王友農敏鋭地意識到建立郵輪船票制度的重要性。在寶山區委、區政府支持下,他全身心投入郵輪船票試點申請工作中。
在得到交通運輸部覆函同意試點後,郵輪碼頭的公共安全秩序有了極大提升,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的法律關係更為明晰,遊客通關速度從原來的15秒縮短到3秒左右。2019年起,這一郵輪船票制度在全國郵輪港口推廣應用。
總是一個個不經意的細節,承載着王友農的用心和信心。
此後,郵輪港創新之舉頻頻:通關條形碼、自助辦票機、弱光子安檢儀、微米波探測儀、通道式紅外測温儀等,打造出高效的通關服務流程。
2016年7月13日,全球最大的郵輪變頻岸電系統在此試運行成功。該系統一年可替代電量366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3.6萬噸,為其他郵輪港建設相關項目提供了經驗。
而這也依仗了王友農的“先知先覺”——一場研討會上,專家談及的岸電系統一下子觸發了他心裏的“綠色航運”之夢。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鑑,他用整整一年時間埋頭調研學習岸基供電項目,編寫報告、制定方案。一次次推動召開協調會,請來各方專家會商,一步步往前推進該項目。
敏鋭的直覺外,他總能蹦出奇思妙想,從細節入手帶領大家將其化作現實。
他的目光會聚焦安檢儀上的小小置物籃架、行李籠,也會關注到郵輪岸邊的裝卸作業車,通過技術研發將行李裝卸效率提高了67%,降低排放及噪音污染,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了作業安全性,令碼頭工人獲益。
這樣一位充滿激情的探索者、引領者,深深薰染了一個港口和一羣人。
除港口建設外,王友農也為郵輪產業發展傾注了全部創造力和激情——牽頭創立首箇中國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和首箇中國郵輪旅遊發展示範區,創設國內首批郵輪港進境免税店;參與制定交通運輸部等國家十部委出台的《關於促進我國郵輪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上海市政府出台的《關於促進本市郵輪經濟深化發展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政策,助推整個郵輪產業高質量發展。
“他留給我的是一個背影,我卻永遠為他留一盞燈”
時光倒撥回1988年,王友農參加高考的那一天。
當天考的是數學,這是王友農最擅長的一門學科,因為他是家鄉當地數一數二的奧數尖子。
學校門口,一位同學突然發現准考證忘帶了。作為班長,王友農二話沒説,想都沒想,跨上自行車飛馳去同學家幫着拿來證件。
為此,他遲到了。等他進入考場拿起筆,因為趕路心焦手還顫抖着。他決定先從卷子後半部分分值高的題目做起。結果,後面難度高的大題目他得了滿分,但前面的填空題、選擇題,卻因為答題時間不夠而不得不放棄。一門數學科目整整損失了60分。
就因為這樣,他與心儀的復旦大學失之交臂。
但每每被問及此事,他始終答道:“不後悔”。
“這就是善良的他,第一反應總是別人。把別人看着很重,卻把自己放得很低。”
“他留給我的是一個背影,但我永遠為他留一盞燈”。
在妻子李國蘋記憶中,王友農從來沒有休息過。家中的窗户壞了,拖了七年都沒來得及換,但只要單位一個電話,他立刻就過去了。
作為搭伴兒過日子的,沒有抱怨是不可能的,但李國蘋很能自我寬慰:“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在工作上傾入了全部熱情和感情,這一定是他的熱愛,我只有支持他。”
所以,她默默忍受着依舊住在沒有電梯老公房的日子;她辭了工作全身心照顧女兒;甲狀腺手術時她整理下包裹,一個人入院也一個人出院;腿腳受傷不便時,她單腳從四樓逐階蹦至一樓;甚至,在女兒上大學後,她還報考就讀了華東師大中文系,為了儘可能豐富自己的生活,也不給丈夫添堵。
“他把所有的熱情、光芒、閃耀的東西都留給了工作,那我永遠要給他留一盞回家的燈。”
而女兒王伯源説,她對父親的記憶是“碎片化”的,因為“他不是經常在家的人”。偶爾父女二人獨處,“我會和他聊些自己的近況,但他經常走神,要喊一聲或拍一下,我知道他腦子裏其實是在想工作的事。”看似吐糟,但王伯源心裏已默默把父親當作“最崇拜的人”。今年剛碩士畢業的她,正考慮讀博,而她不打算選擇那些急功近利的專業,“我想和父親一樣,踏踏實實”。
翻看王友農的簡歷,發現他生前幾乎沒有什麼特別“拿得出手”的榮譽,“因為每次評獎評優,他都説要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很少有人知道,王友農還挺喜歡文藝,不過僅有的愛好也被繁重的工作擠壓到無處安放。所以,當公司要編排一檔歌舞節目時,他無論如何都會擠出時間,參與到創意編排的每個環節。其間,他再三強調,這一幕劇要讓港口內每個工種的員工都有上台展示的機會。因為在他看來,每個平凡的崗位、平凡的人,都是這個港口的活力和明天所在。
於是,伴着《快樂港口》的歌聲,保潔阿姨、碼頭工人、船務服務等員工紛紛走上舞台,展示風采。可惜的是,他走得匆忙,都沒來得及從頭至尾看一遍這幕歌舞劇。
自開港以來,吳淞口國際郵輪港三年登頂亞洲第一、五年躋身全球前四,遊客接待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創造了世界郵輪經濟發展史的“上海傳奇”——而王友農生前總是這樣歸結:是每一位奮鬥在平凡崗位上的人托起了她。
文:顧一瓊 單穎文
編輯:陳雲峯
責任編輯:王蔚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