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季,很多的水果就要開始集中上市了。而每年這個時候,就會聽到關於各種農產品滯銷的消息。在今年也不例外,像早期上市的大蒜、洋葱等,就出現了價格低到兩三毛錢一斤,但是依舊賣不動的情況。為了幫助農民賣出去,網紅、明星,還有縣長、市長也加入到直播賣貨的隊伍中。但是近年屢屢出現農產品滯銷的情況,那到底是啥原因呢?又該如何避免農作物滯銷呢?這裏筆者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和建議!
首先是大規模跟風種植,集中上市供過於求。在我國的農業一直存在着這樣一種現象,什麼作物值錢了,大家就都一窩蜂湧入種植。而如果不值錢了,又開始退出改種其他的作物。而大規模的種植,就會導致農作物大量且集中的上市。可是市場容量有限,當供過於求了,產品也就難賣出去了。
尤其是多數的農產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耐存儲,並且上市時間集中。這樣的話,產品多了,價格就得下跌,可是需求量有限,即便是下跌,依然不好賣,這也就出現了滯銷。因此科學合理的根據市場走勢,安排好每一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避免種植面積過大,也是防止產品滯銷的方法之一。
其次是農民的銷售渠道單一,基本依賴客商收購。大規模種植的話,如果有自己的銷售渠道,那也就不擔心產品賣不出去。可是多數的農民,只是埋頭種植,對於種植農作物方面是有經驗,但是在銷售方面卻不太懂。只知道坐等客商上門收購,這樣也就會出現一種情況,一旦客商不來,產品也就難賣了。就算是客商來了,也沒有啥議價權,客商就會拼命壓價。如果不賣給客商,在產地基本上大家都有,自然賣不上價,也賣不動。何況把產品從產地運輸到城裏,不僅要增加很多的成本,而且還有風險。所以增加銷售渠道,注重銷售渠道的建設,不再只是單一的依靠客商,也是有效方法。
最後一點,就是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而滯銷的都是低品質的產品。現在很多的農民種植農作物,基本都只是追求高產,卻忽視了質量。這樣產量雖然上去了,但是品質卻下滑了,這樣的產品在市場上也是賣不上價的。產品不好吃,市場銷售不暢,客商也就不願意收購。近些年多地遇到農產品滯銷,都是品質不太好,像高品質的產品是從來不卻市場的。所以對於農民來説,不能光是追求數量,還要追求質量。注重產品的品質,注重品牌假設,這樣有了好口碑,客商也就紛紛而來了。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一些電商公司為了銷售產品,故意製作農產品種滯銷的報道。也就是假滯銷,就像去年的黑布林李子,多數地方都是因為豐收了,價格低一點,但是卻被電商公司炒作成為了低價賣不動,滯銷嚴重的新聞。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