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是種族問題結的果?從南北戰爭這所謂的解放黑奴之戰説起
特朗普上台後,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奧巴馬頻頻批評他撕裂美國,激化國家傷痕,種族問題尤其有惡化趨勢,特別是在“另類右派”大本營的中南部州份,不少昔日象徵極端民族主義的旗幟、組織紛紛再現,毫無忌諱。
然而特朗普的角色,頂多是一個助力,而不是始作俑者:美國的種族問題從來存在,有了社交媒體、後真相年代,固然容易死灰復燃,但本質上,其實從未徹底解決。這一切,我們可以由美國的南北戰爭談起:在自由派眼中,這是無可爭議的正義之戰,北軍是為了解放黑奴而戰。但在不少美國白人心目中,這樣的論述卻虛偽無比,因為真相遠比簡單的文宣複雜。
早在1920年代,美國曆史學家比爾德夫婦(查爾斯·比爾德、瑪麗·比爾德)就提出,經濟動機才是美國爆發南北戰爭的主因。
在19世紀中葉,美國東北部的新英格蘭經濟逐步轉型,工業逐漸發展,開始出現中大型城市,新興中產階級成型,他們之上還有工業資本家,歷史學家稱這段時期為“市場革命”。與此同時,南部州份的經濟命脈仍以農業為主(特別是棉花業),主要生產力都是來自黑奴。
因此,在美國南方,黑奴沒有被視作為公民,只被視為一種產生利潤的工具;但在北方,卻希望釋放黑奴的剩餘勞動力到現代工業,也相信提高其消費力,能促進商業發展。北方因為經濟發展需要,開始出現大量受聯邦政府規管的銀行;南方的銀行則以地方銀行為主,只針對農業服務。北方呼籲提高關税,以保障其工業製成品的國內銷路;南方則主張低關税政策,以免歐洲國家報復,抵制他們的棉花農產品出口。總之,美國南北雙方經濟矛盾重重,黑奴問題只是“一籃子”問題之一,而且,最初只是旁枝末節。
就在美國南北走向不同發展之時,林肯當選總統。今天的美國曆任總統排名榜當中,林肯經常高踞榜首,但他當選時,卻被美國人視為國家分裂的真正元兇:南部舊有貴族階層、居民早就擔心北方新興工業資產階級控制美國政壇,而林肯代表的共和黨只是剛成立六年,在南部幾乎毫無根基,與今天的美國政黨勢力分佈完全不同。面對強硬捍衞北方利益、主張提高關税的林肯,南方各州決定先發制人,宣佈退出聯邦,組成“美利堅邦聯”,而林肯決定討伐,美國開啓了南北戰爭。
林肯當選時,固然從道德上反對奴隸制度,並多次反對蓄奴“擴散”,但他本身並非徹底的廢奴主義者,廢奴也不是他決定打內戰的主因。當時美國的北方政權討論過多個方案,權衡繼續容許、控制奴隸發展,與一鼓作氣對南方作戰之間,哪者更具經濟效益。最後共和黨人研判,不讓南方獨立對自己更有利,但並未根本否定奴隸制度,美國經濟學家傑拉爾德·岡德森(Gerald Gunderson)更曾蒐集數據,支持以上説法。
當我們將時軸再向前推至1846年爆發的美墨戰爭,可以更清楚發現美國南北兩方主要勢力,對黑奴問題一直無意積極面對,但對南北經濟角力則重視得多。戰爭導火線是1845年,從墨西哥獨立的“德克薩斯共和國”正式加入美國,墨西哥擔心其他州份效法,美國則希望乘機多佔墨西哥土地,而戰爭期間,美國一直處於優勢,就算要墨西哥亡國,也不是做不到,於是興起了“應否佔領整個墨西哥”的討論。
結果大部分南方州份都主張“滅墨”,因為以德克薩斯為例的潛在新州份,都是蓄奴州,他們的加入,將大大加強南方在聯邦的影響力。至於北方政客反對吞併整個墨西哥,也是基於同一原因,他們怕吞併墨西哥後,會大大加強南方的實力;當時在美國國會仍有影響力的輝格黨,就大力反對美墨戰爭,以免南方坐大。美墨兩國最後簽訂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劃入美國的墨西哥領土雖然極多,但已經是南北雙方討價還價的結果。至於通過吞併墨西哥、再在當地厲行廢奴,美國各方連想也沒有想過。
到了南北戰爭爆發後,南軍在李將軍領導下,攻勢比預期凌厲,林肯為了勝利,開始思考一切辦法。於是北軍開始宣傳,這是一場與奴隸主的戰爭,想到改變奴隸制度,來弱化南方勢力,因此在戰爭中段,才開始強調這是一場“解放黑奴的戰役”。
1862年開始,大量黑奴加入北軍,既填補了人員,也加強了士氣。同年林肯發表《解放奴隸宣言》,宣佈“美國邦聯”的黑奴亦享有自由,希望以此培養第五縱隊,在南方內應外合。加上這樣的道德高地,也方便在國際社會向南方施壓;英法一度給予自身經濟利益,打算承認南方政權,部分也是被林肯的“解放黑奴”宣傳攻勢壓制(英法兩國都在美國南北戰爭前,已宣佈廢除奴隸制度)。
這樣的背景,解釋了為什麼南北戰爭後,美國的種族歧視依然存在:北軍最終勝出內戰,美國重新統一,經濟目標已經達到,種族問題再也不是“問題”,反而如何儘快和南方權貴地主達成和解,才是國家要務。
美國國會雖然通過了第13、14、15修正案,分別廢除奴隸制、保障公民權利與在法律面前有平等保障、賦予公民平等的投票權,但實際上並未改變非洲裔黑人的現況,特別是在南部州份,廢奴後仍然實行各項種族隔離政策,包括黑人不可與白人學生於同一學校就讀,黑人在餐廳、鐵路等公眾場所需於指定區域就坐等。
種族隔離、種族歧視無處不在
假如廢奴真的是美國至高無上的綱領,斷不可能如此。不少非洲裔美國人希望循法律途徑爭取平權,但司法機關均以“隔離但平等”為由,維護了種族隔離政策,直到20世紀中的民權運動,通過《民權法案》,才得到一些改善。但百多年來,主張種族不平等的思想,始終在美國有其羣眾基礎;廢奴運動以來,勝利的只是一方的經濟主張,而不是道德主張。到了今天美國經濟、特別是白人的經濟出現種種問題,種族“問題”再次浮現,也是順理成章。萬物有因果,特朗普,正是一個果;而弗洛伊德之死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完)
補充小詞典﹕《解放奴隸宣言》
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宣佈,所有於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均獲得自由。然而,宣言並未包括北方的蓄奴州,全國黑人的待遇直至第13修正案通過後,才陸續改善。有趣的是,密西西比州更要到1995年才通過相關修正案,但因未有送往聯邦政府備案,而未有落實。到2013年,當地一名教授觀看電影《林肯》後,發現該州並未完成相關法律程序,才建議跟進,第13修正案才於南北戰爭結束150年後在全國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