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結構已經變成了"1+1+1"的今天,每個孩子都在家中接受6個長輩的呵護疼愛,難免會變成家中的"小霸王",行事無所顧忌,事事自我中心。但有一些"小霸王",出門卻立馬變得畏畏縮縮,遇到比自己更強大的同齡人經常表現的非常怯懦,是典型的"窩裏橫"。
育兒專家分析,孩子出現這樣的教育問題,往往是家庭結構中父親這一角色的缺位導致的。儘管在生活中承擔照顧孩子的角色通常是母親,但父親因強大的力量、頑強的性格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內在影響,如果父親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孩子就容易出現矛盾、糾結的個性。
孩子"窩裏橫、外面慫",離婚後才發現跟爸爸一模一樣
慶慶今年上幼兒園大班了。從小就是全家心頭肉的慶慶身體健壯、頭腦靈活,在家裏説一不二,奶奶和媽媽都習慣了順從慶慶的意思,認為這樣的男孩長大性格強硬有主見,不容易被人欺負。
不過,慶慶媽媽和爸爸的相處卻一直不是很順利,有些"媽寶"的慶慶爸爸在家裏頗有大男人的氣勢,對慶慶媽媽和奶奶一向是呼來喝去,動不動就發脾氣摔杯子,搞得家裏氣氛十分緊張。受不了家中長期的"低氣壓",慶慶媽媽選擇離婚,獨自帶着慶慶生活。
不久前,一直以為慶慶性格強勢的媽媽,卻被幼兒園老師叫到了學校。原來,慶慶和小夥伴為了玩鞦韆發生了爭執,慶慶被踢了好幾下,小腿一片青紫,在辦公室裏哭個不停。媽媽非常驚訝:你在家裏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呀!別人打你,你怎麼不還手呢?
跟老師交流後慶慶媽媽才知道,身強力壯的慶慶在幼兒園其實非常弱勢,別的小朋友搶玩具,慶慶從來不敢還手;發生了爭執,也是慶慶退讓居多。老師説,這應該是父親作了不良示範,在外人面前唯唯諾諾,有脾氣都發泄在家人身上,才讓孩子有樣學樣,不會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與他人的關係。
這幾種父親是阻礙孩子心理健康的"大山"
都説父愛如山,但父親如果沒有做好優秀的示範,反而會變成育兒路上的"王屋山",只想讓人儘快把它移走。
1、 "喪偶式"育兒,孩子容易懦弱沒主見
在單位磨磨蹭蹭不想回家、回到家一心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孩子想要什麼只會説"找你媽去",這就是傳説中的"喪偶式"育兒。父親的存在感約等於無,對孩子全然撒手不管,孩子有爸跟沒爸一個樣兒,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
作家保羅.布藍尼特認為,父親其實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核心,他是孩子成長的標杆,也是孩子勇氣和自信的來源。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需要父親來幫助自己實現性別角色的社會化,學會向強者學習、向弱者施以善意,學會與他人協作,不卑不亢的進行交流,這些都是温柔細膩的母親難以帶來的。
沒有父親教育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女性撫養者精心的呵護下,對外界的應變能力較低下,遇到問題容易產生情緒化,喜歡聽從他人的意見,自己表現得非常懦弱沒擔當。
2、 "詐屍式"育兒,孩子不懂原則和規範為何物
有網友説,比喪偶式育兒更可怕的,是詐屍式育兒:平時從來不管孩子,遇到媽媽教育孩子卻特別喜歡插手,一會兒吐槽媽媽指導作業不得其法,一會兒批評媽媽照顧孩子太過仔細,媽媽怎麼做都不對,自己卻從來不去做,只會挑毛病。
這種批評和質疑,會導致孩子對媽媽平時的教育原則產生疑慮:是不是媽媽説的並不對、是不是媽媽的話也可以不聽?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説,6歲左右的孩子一定要建立起規則意識,要知道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這樣孩子將來才有邊界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而詐屍式育兒,正是破壞了孩子正在形成中的規範意識。
3、 脾氣性格惡劣,卻讓孩子吞下苦果
還有一些父親,是自己修養不夠,在潛移默化中帶給了孩子不良影響。成年人在社會中難免遇到困難、矛盾,這種父親不敢與現實鬥爭,卻把焦慮、暴躁傳遞給了家人,在家中脾氣惡劣、髒話不斷,甚至向家人動手、打罵孩子。處在性格形成關鍵時期的孩子會認為,這是對待外界問題的唯一方式,儘管自己深受其害,卻不知正確的處理方式為何物,長大後反而變成了自己童年時最厭惡的人,終生生活在矛盾和痛苦之中。
做父親容易,做一個優秀的父親卻需要一生的修煉。你家的爸爸合格嗎?不合格的話趕緊讓他讀讀本文,儘快改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