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10萬級合資品牌轎車,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大眾朗逸和日產軒逸,兩款車型均是單車銷量榜TOP5的常客,其中朗逸多次拿下冠軍,軒逸則多為亞軍,比如2019年就以475063輛的成績獲得年度銷量亞軍,但在今年4月,軒逸反超朗逸,以接近4萬的銷量拿下了冠軍。那麼,軒逸如此賣座,日產應該賺得盆滿缽滿吧?
日產創20年之最,2019財年虧損62.8億元
5月28日晚間,日產汽車公佈了其2019財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的財務業績,數據顯示,其運營虧損450億日元,淨虧損950億日元(合人民幣62.8億元),這將是日產汽車二十年來最大虧損。
事實上,日產汽車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虧損要從公佈2019財年前三季度財報説起,財報顯示,日產汽車經營利潤為543億日元,同比降幅82.7%;淨利潤393億日元,同比下降87.6%,經營利潤率僅有2.1%;而2019財年第三季度,淨虧損達261億日元。
在筆者看來,日產汽車利潤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隨着前董事長卡洛斯・戈恩的出走,日產汽車拋棄了薄利多銷的策略,同時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以及自身競爭力的乏力,最終導致全球銷量下滑,而作為核心市場的中國市場,雖然較早走出疫情影響,但並沒有給出太過理想的答卷,自然也就沒能挽回日產汽車的頹勢。
日產汽車全球銷量下滑,中國市場也未能挽回頹勢
2019年,日產汽車全球銷量約518萬輛,同比下滑8.4%,而三大主力市場也不同程度出現下滑,其中日本市場下滑了7.8%,北美市場下滑了10.6%,中國市場下滑了1.1%,這樣看來,雖説日產在中國市場銷量跌幅不大,但必須要説的是,2019年豐田和本田分別實現了9%和8.53%的增幅,相比之下差距明顯。
而在2020年,日產在華合資企業東風日產原計劃實現銷量136萬輛,目前已過去三分之一的時間,完成了接近24萬輛業績,雖然四月同比微增0.4%,銷量達到97401輛,但想要按照既定目標圓滿走完接下來的三分之二,壓力巨大
而細看日產在中國市場上的12款車型,其中軒逸一家獨大,佔到總銷量的三分之一,而逍客和奇駿兩款SUV車型銷量加起來差不多能再貢獻三分之一的銷量,其餘9款車型則共同組成最後的三分之一,可以看到日產部分車型競爭力非常有限,除了軒逸、逍客和奇駿,其他車型在各自細分市場都並不突出。
而日產的三大主力車型競爭優勢本身也不算明顯,雖説也有自己的特色,拋開全新的外觀、內飾設計年輕運動,很對年輕消費者胃口,CVT變速器也夠平順、夠省油,擁有不錯的口碑,但在發動機方面就一言難盡,比如軒逸一直堅守着1.6L發動機。
而大眾朗逸已經用上了兼具動力油耗的1.4T發動機,本田思域1.5T發動機匹配CVT變速器,不僅平順,動力表現也是同級翹楚,再看軒逸僅剩的優勢只有燃油經濟性,然而豐田和本田的混動車型可能會更勝一籌,如果説出一個購買軒逸的理由,可能就是優惠幅度大。
而曾經叱吒B級車市場的天籟同樣面臨着這樣的困境,雖然經歷更新換代,但主力車型仍然只配備2.0L發動機,而新增的2.0T發動機雖説表現亮眼,但價格並不佔優勢,很難走量,並且與同樣採用2.0T發動機的大眾相比,日產品牌影響力似乎會遜色一些。
其實一些經典的俚語也能反映出消費者們對各個汽車品牌的看法,比如説到豐田就會想到TNGA架構,説到大眾也會想到MQB平台等等,而本田的"買發動機送車",馬自達的"人馬一體"也是流傳甚廣,再看日產,能想到的可能也只有"買沙發送車",相比之下,前面提到的俚語與技術關聯度更高,可見"技術日產"正離我們越來越遠。
全球裁員、關閉工廠,日產重金押寶中國市場
在公佈2019財年財報的同時,日產還發布了為期四年的"中期事業計劃",計劃顯示日產將通過削減3000億日元固定費用支出,集中優勢發展中國、日本和北美市場,同時日產汽車將全球產能從720萬台削減到600萬台,車型也將從69款削減至55款。
目前,日產已經做出了撤出韓國市場的決定,並逐步淘汰Datsun品牌,同時還將關閉印度尼西亞的生產工廠,將泰國工廠作為東南亞的單一生產基地。除此之外,日產也在積極的推進新車,其最新預告片顯示,未來18個月內將會推出12款新車型,涵蓋了轎車、SUV、純電動及跑車車型,其中有一半車型將被引進國內市場,從而幫助日產汽車回暖。
寫在最後:
日產汽車不僅創下了20年來最高虧損,也面臨着一場巨大的危機。在中國市場上,日產僅有軒逸、逍客和奇駿苦苦支撐,但更多也是跟較低的價格有關,而發動機等核心技術方面卻顯得比較乏力,扭力梁後懸也顯得不夠誠意,雖説"沙發"仍是一大賣點,但對消費者的吸引力越來越有限,除此之外,在電動化和智能化兩大未來發展趨勢上,也沒有看到日產太過突出的表現,總之,我們期待"技術日產"的迴歸。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