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lenger,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Dodge Cornet車系中,Dodge在1959年推出了一款名為Silver Challenger的特別版Cornet,但這款車型僅生產了一年就銷聲匿跡了,直至1970年,Challenger這個名字以全新車系的身份出現在人們面前。
進入21世紀後,“純種”Muscle Car已經消失殆盡,但Ford Mustang卻決定重拾初代車型的經典設計,獲得了一致好評;Dodge似乎看到了商機。在2006年的底特律車展上,Dodge發佈了一台Challenger Concept,這款概念車從第一代Challenger身上吸取了大量設計靈感,經典的外觀讓在場觀眾紛紛拍手叫好。在熱烈的市場反響中,Dodge終於決定將這款概念車放到流水線上,打造第三代Challenger。第三代Challenger的量產版本在2007年12月首次與公眾見面,量產版本保留了概念車的絕大部分外觀設計,提供3.5公升V6與6.1公升V8兩種引擎;底盤則是由同年Dodge Charger底盤修改而來。
第一印象:經典
從上市至今,第三代Challenger共進行了兩次外觀小改款,但僅對細節部分進行改動,於2015年首次亮相的現款Challenger是第三代Challenger改動幅度最大的一次中期改款。雖然第三代Challenger從未通過官方途徑引入中國大陸市場,但隨着第六代Ford Mustang的熱銷,Challenger在中國大陸市場的熱度也有所提高,少量的Challenger通過平行進口進入到國內,不過V6引擎入門車型在國內近70萬的售價已相當於一台搭載V8引擎的Mustang GT,捨得花重金購入的人真是非常罕見,筆者能看到這台Challenger也算是比較幸運了。
看着眼前這台黑色的Challenger,筆者的第一感覺就是“經典”,作為第三代Challenger的中期改款車型,並沒有改動Challenger的車身線條,Challenger經典的腰線得以保留,前臉部分最明顯的改動在於中網;取消了舊款車型使用的簡單矩形中網,轉而採用第一代Challenger採用的雙條狀中網,而頭燈也加入LED光源。
圖:雙條狀中網實際上是在進氣格柵上裝上兩個矩形裝飾條。
圖:全尺寸車身搭配的卻是如此嬌小的後視鏡。
圖:四圓頭燈加入了LED光源,其中內側頭燈中部並未安裝燈泡,在Hellcat等高性能車型上,內側頭燈中心被用作進氣孔。
圖:引擎蓋的凸起肌肉感十足,兩側的通風口是否真能使空氣進入引擎艙內?
至於尾部,沿用自概念車的橫跨整個尾部的條狀尾燈被取消,轉而採用與第一代Challenger類似的一分為二的條狀尾燈,在改款的過程中沒有進一步現代化、潮流化,反而在外觀設計上更加接近經典的第一代Challenger,這也是Challenger與逐漸“全球化”的Ford Mustang和Chevrolet Camaro的最大區別之一。
圖:捨棄單一條形尾燈,轉而採用經典的雙條狀尾燈,尾燈中白色部分為轉向燈和剎車燈。
圖:與Ford Mustang相比,Dodge出品的Challenger做工略顯粗糙,筆者發現被尾箱蓋一分為二的尾燈出現了線條無法重合的現象,不過這個做工瑕疵可通過調整尾箱蓋修正。
圖:尾箱蓋上沿安裝了碳纖維鴨尾翼。
圖:前包圍下唇讓前臉變得更有“戰鬥格”。
圖:普通Challenger最常見的18寸5幅式輪圈在扁平率高達55的米其林Primacy MXM4輪胎的搭配下顯得比較“小”。
圖:這台Challenger並未安裝霧燈。
內飾:與體型不相稱的空間
Challenger的內飾改動使其內部彷彿經過了大換代,整個車廂部分經過重新設計;中控台、方向盤、儀表等都採用Dodge最新家族風格,中控台部分與馬鞍位部分由鍍鉻飾條包圍,勾勒出兩個功能區域,多功能方向盤並不讓人驚喜,但握持手感舒適。
圖:紅黑配色的內飾讓人很有駕駛慾望,不知駕駛感受是否如內飾一樣充滿激情?
圖:中控台彷彿由很多個四角被圓潤處理的梯形組合而成,中控多媒體屏幕尺寸很小,相信在選配單中是具有“大尺寸屏幕”這個選項的。多功能方向盤尺寸較大且沒有配備換檔撥片。
圖:儀表盤由傳統機械儀表與液晶屏結合,中部液晶屏的顯示內容可根據模式切換,轉速錶紅區從6250 rpm開始,車速表底達到260km/h。
圖:屏幕尺寸過小,顯示內容有限。
圖:開門把手質感很不錯,但由於位置偏低,使用起來並不順手。
圖:車門內飾板的紅色飾皮具有箭頭狀縫線裝飾。
前排座椅寬而厚,設計造型與現款Mustang的座椅相似,乘坐舒適但側面支撐性不及Mustang。至於雙門車的後排實用性問題,身材比Mustang更大的Challenger也沒能避免。在調整好駕駛座位置後,筆者坐進後排後發現,在塞入小腿後,後排座椅前方已沒有什麼活動空間;而筆者身高僅1.7米出頭,若是身材高大的人士駕駛,後排就只能用作搭載小孩或放置行李了。
圖:座椅寬大而厚,乘坐感覺舒適,但包裹性一般,當然買家也可選擇包裹性更好的運動座椅。
圖:與Mustang一樣,由於車頭部分較長且引擎蓋較高,駕駛視野與一般日系車或歐系車有着較大區別。
圖:Challenger車身又寬又大,卻搭配了一個這麼小的後視鏡,後方視野實在捉急,在倒車時必須配合倒車影像才可稍微增加信心。
圖:後排座椅的紅色部分也具有箭頭狀縫線,後排中部配備了三點式安全帶。
圖:前排座椅調整至舒適坐姿後,後排座椅的腿部空間就變得非常可憐了,看來大尺寸車身並不能給Challenger帶來更高的後座實用性。
行駛系統:動力真的“不夠”麼?
從外觀介紹到內飾,筆者似乎還沒提到過這是Challenger的哪一款車型,不過相信瞭解Challenger的車友已經從圖片中找出線索,這台Challenger乾淨的中網已經透露出了它的身份:搭載3.6公升Pentastar V6引擎的Challenger SXT版,也就是Challenger系列的入門級車型。
圖:Challenger SXT版本搭載3.6公升V6引擎,引擎艙佈局簡潔。
3.6公升Pentastar V6引擎沿用自老款車型,這款引擎可輸出305匹馬力,峯值扭矩達到37公斤.米,從紙面數據上看這款3.6公升的自然吸氣引擎表現並不算差,但與RT版本的5.7公升HEMI V8引擎(375匹馬力)、SRT版本的6.4公升 HEMI V8引擎(485匹馬力)、Hellcat版本的6.2公升機械增壓HEMI V8引擎(707匹馬力)以及Demon版本的6.2公升機械增壓HEMI V8引擎(840匹馬力)相比,Challenger SXT的V6引擎真的太弱了。
圖:引擎進氣風箱位於引擎艙右側,進氣管路很短。
圖:雖然Pentastar V6引擎在改款中沒有進行升級,但Dodge為Challenger SXT版本裝上了ZF(採埃孚)8前速自動變速箱,不配備換檔撥片。
圖:由於車頭又長又大,而這台V6引擎的體積並不足以塞滿這個引擎艙,因此引擎前方留出了大量的潰縮空間。
圖:引擎蓋內側裝有大面積隔熱材料。
圖:空氣進入引擎蓋上的兩個開孔後,進入引擎艙幫助散熱。
看過引擎艙後,筆者爬到了Challenger的車底,好好觀察了一下底盤。從底盤前半部分,由於安裝了大面積的引擎護板,因此沒能觀察到引擎底部的構造,但在引擎後方可看見8前速自動變速箱的油底殼。至於懸掛部分,Challenger的前輪採用了雙A臂懸掛,防傾杆非常粗壯,而由於防傾杆襯套與排氣距離很近,因此防傾杆襯套外包裹了隔熱片。
圖:引擎護板使筆者無法觀察到更多引擎細節,圖中可看見前懸掛粗壯的防傾杆。
圖:排氣採用3出1設計,在排氣靠近變速箱、油箱的位置安裝了隔熱層。
圖:由於太靠近排氣,前輪防傾杆襯套外安裝了隔熱片。
圖:使用塑料材質製造的變速箱油底殼,這些鰭片的作用並不是散熱,而是提高油底殼強度。
圖:前懸掛採用雙A臂結構。
在剎車系統方面,搭載V6引擎的SXT版本是在售Challenger系列中唯一採用前輪雙活塞卡鉗的車型,而其他車型均搭載Brembo 4活塞或6活塞卡鉗,可看出Challenger SXT版並不具備優秀的運動性能,以致Dodge“放心”地給它裝上普通的雙活塞卡鉗。
圖:前輪雙活塞卡鉗看似弱小,但面對系列中最弱小的V6引擎,它的制動性能已經足夠應付需求了。
至於後輪,Dodge也和Mustang、Camaro一樣放棄了老舊的扭力梁式後懸掛,轉而採用多連桿式後懸掛。
圖:後輪避震採用機簧分離設計,普通版本的Challenger採用的避震由SACHS提供,而高性能版本則採用Bilstein避震。
試駕:現實與期望的落差
在看過引擎和底盤後,接下來就是最讓筆者興奮的環節:開車上路。由於現款Challenger全系配備一鍵啓動功能,因此筆者沒能體驗到電影中主角插入鑰匙啓動Muscle Car的快感,不過3.6公升Pentastar V6引擎被喚醒的那一刻也使筆者激動的心情瞬間冷卻下來,因為對於Challenger來説這台引擎真的太安靜了。引擎發出的聲浪分貝數甚至不及怠速運轉時的Mazda Skyactiv(馬自達 創馳藍天技術)的4缸引擎,而且完全沒有印象中Muscle Car低沉而渾厚的特點。
圖:雖然沒有V8引擎的渾厚聲浪,但Challenger SXT版依舊是路面吸睛利器,無論是路人還是駕車路過的司機,都會回頭看一看這罕見的傢伙,心中暗想:這到底是什麼車,怎麼從未見過?在拍攝過程中,甚至有一位五菱宏光車主在路過時專門掉頭回來在拍攝位置附近停車,拿出手機拍小視頻,可見與能見度高得多的Mustang相比,Challenger的回頭率更高。
鬆開駐車踏板,掛入D檔,踩下油門,這台V6引擎的Challenger温柔地移動起來,一點都不急促,一點都不暴力,一切都是那麼的順滑。ZF的8前速自動變速箱表現非常出色,起步時筆者沒感受到明顯的推背感,變速箱換檔時也沒有出現頓挫感;即便是行進中突然深踩油門,這台變速箱也只是温柔地降下一個檔位,引擎轉速隨之平穩攀升,此時筆者能感受到Challenger正在進行急加速,但這個急加速的過程一點都不刺激,反而非常穩重。
圖:沒有V8引擎,卻需要推動重達1.7噸的全尺寸車身,Challenger SXT版的加速性能絕不能給駕駛者帶來刺激感。
Pentastar V6引擎的轉速提升是非常平穩的,動力輸出也是極其線性的,因為除了在轉速超越3500轉刻度時筆者稍微感受到一點動力“爆發”外,整個加速過程都是非常舒適的。有車友説Pentastar V6引擎輸出的305匹馬力和37公斤.米扭矩對於Challenger來説“不夠用”;誠然,這款引擎的紙面數據確實不能讓重達1.7噸的Challenger跑出高性能跑車的加速成績,從外媒測試的數據上看Challenger SXT版的0-100km/h加速時間約為6.7秒,而官方極速則僅為192km/h,成績確實不理想。
不過,所謂的“夠用”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按照筆者的理解,只要一款引擎能讓一台車動起來,讓這台車達到100km/h的速度,那麼這款引擎的動力就是“夠用”;Pentastar V6引擎的動力推動重達1.7噸的Challenger確實不會帶來任何的激情,但實際駕駛中這樣的動力配置並沒有帶來非常明顯的“吃力感”,起碼在100km/h至120km/h這樣的速度區間,完成一次高速超車並不困難,但若要把它當成高性能跑車來開那肯定是很不爽的。
除了沒有激情的加速表現外,Challenger SXT版還能帶來標準的“美式”駕駛感受;雖然這是一台前置後驅佈局的雙門車,但由於軸距與輪距都較長,轉彎半徑很大,在一次掉頭動作中Challenger幾乎用盡了4條標準車道的路面寬度。而在稍高的速度下過彎時,這台Challenger出現了明顯的側傾,較軟的避震也在經過起伏較大的路面時帶來“開船”般的晃動感。
圖:如果説搭載渦輪增壓引擎的Mustang還算得上能偶爾撒個歡的驅逐艦,那麼Challenger SXT版就只能是高速公路上的巡洋艦了。
綜上所述,Challenger是一款典型的美式雙門房車,如果您購買的不是SRT及以上的高性能版本,那麼請不要對它的加速與操控性能抱有跑車級別的期望;與以往的Muscle Car一樣,Challenger是一款更適合高速巡航的雙門房車,您可以開着它舒舒服服地進行一次長途旅行,但如果要激烈駕駛,那麼它絕對不是一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