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摘要:8月18日,記者兵分兩路,分別跟隨急救組和非急救組的一輛車,體驗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工作人員辛苦而充實的一天。

炎炎酷暑中,不時能聽到響着鳴笛的120車輛在路上疾馳而過。但許多人並不瞭解,120救護車主要有兩種任務類型——急救組負責處理突發緊急情況,而非急救組負責將提前一天預約的、康復出院的老人護送回家。8月18日,記者兵分兩路,分別跟隨急救組和非急救組的一輛車,體驗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工作人員辛苦而充實的一天。

【有人昏倒了……】

在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大吉分站,急救醫生汪自文介紹:“近期高温天氣持續,我們確實是越來越忙了。”一方面是心腦血管疾病病人增多,另一方面,夜晚醉酒的人也越來越多。對汪自文的採訪只進行了不到兩分鐘,只聽他的隊友一聲吼:“出車了!”話音未落,汪自文猛然從沙發上彈起,一路小跑出了門。

就在記者採訪的前一天8月17日,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單日出車1316次,創下歷史新高。記者從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獲悉,截至6月底,急救中心有393輛救護車及1133名工作人員,其中一線醫生251人。今年7月,急救中心日均出車1118次,與第二季度日均1008次的出車數相比,上升10.9%,明顯受高温天氣影響而上升,並且較2019年7月出車數上升1.82%。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瑞金分站的急救醫生王國良表示,一輛救護車上的急救人員通常由一名急救醫生、一名急救員和一名駕駛員組成。接到任務後,急救隊員需要在1分鐘內出車,並立即打電話給病人家屬,詢問病人具體情況。

上午10時46分,王國良接到了當天的第四趟任務,報警人報告一地下車庫內有人昏倒。趕到車庫入口後,急救車後門打開,王國良與急救員潘俊明、駕駛員劉贇合力將擔架抬下車,拎上各種儀器,一路狂奔進入車庫。

車庫裏圍了半圈人,中間一位49歲的女性蜷縮在地上,手指痙攣成雞爪形,她虛弱地呻吟着,斷斷續續哀求:“快救救我呀,我是不是中風了……”三位急救隊員一邊檢查,一邊輪流安慰她:“沒有沒有,你這是太緊張,導致過度通氣,慢點呼吸,讓身體放鬆。”王國良將氧飽和度指套夾在患者手指上,給她的手臂綁上血壓袖帶,將心電導連接電極片貼在她手腕、腳腕處,她的心電圖被急救轉運監護儀漸漸打印出來,蔓延到綠色的地面上。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一分鐘後,病人説話中氣變足了,她反問眾人:“我怎麼會在這裏?”不一會兒,病人恢復了理智,講述剛才她與老闆發生爭執,就忽然倒地失去了意識。急救隊員將她抬上擔架,用綁帶固定,在炎炎烈日下將擔架抬回救護車上,又為她輸液。病人不停糾結:“我兒子還小,我要是中風了怎麼辦?”王國良一再安撫她,一邊解釋她並沒有中風,一邊擦了一把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拿出筆填寫院前急救病情交接單和病情告知書。

【把100多斤的老人抬到六樓】

非急救組的第一單任務,是將一名94歲康復病人從華山醫院接回銀都路附近的養老院。

去醫院接人,等電梯是最大的問題。“大醫院的住院部,有時要送做手術的病人,有時要送藥包。”非急救組司機蘇佶成説,碰到這種情況,家屬在病房裏等得心焦,我們只能在下面等電梯,一等有時就要等上15分鐘。説完,他便拿起手中的電話,安慰家屬不要着急,已經在樓下等電梯了。

這一單還算順利。送完老奶奶,司機蘇佶成剛剛回到車上,按下“完成”按鈕鍵,下一單任務立馬就“跳”了出來——從龍漕路附近的康復醫院送往寶山區淞南路211弄的長宏新苑小區。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師傅,讓一下,幫一下忙,謝謝!”一路上,遇到前面車輛堵着的時候,司機蘇佶成不停地通過喇叭禮貌地“打招呼”。大約半小時不到,120車輛來到長宏新苑小區。

急救員一看訂單,要將老人送往6樓,但偏偏沒有電梯。剛看到這位老人的時候,大家微微一笑——100多斤,屬於小個子。只見急救員袁峯和王宏偉一左一右,將老人用藍色的軟擔架抬起,司機蘇佶成負責抬起老人的頭部。準備動身時,蘇佶成細心地説:“爺叔,我們現在要把您抬到家裏。您放心,我們會盡量輕一點,穩一點,您別擔心。”

三個“壯漢”齊心協力,準備將老人從一樓一口氣抬到六樓。可誰知,在抬運過程中,可能是因為緊張,老人不停地變換體位,一會兒掙扎,一會兒想坐起來,像個哭鬧的孩子一樣。這一折騰可不要緊,本來兩名急救員步調一致,現在一下被打亂了。只能一邊挪小步伐,一邊安慰老大爺:“您別緊張,躺好。”可老大爺還是緊張,最後索性坐起來,雙手緊緊地抓緊軟擔架的拎手。本來分散的重心,一下集中到一處,更難抬了。

即使這樣,三個“壯漢”還是一鼓作氣將老人抬進家中。“爺叔,到家啦,您好好休養啊!”放到牀上的那一刻,老大爺開心地笑了。抽掉一次性擔架布和軟擔架後,三名“壯漢”一個個已經是氣喘吁吁了,額頭上、手臂上不停地滴汗。身旁的家屬連忙道謝:“太感謝你們了!大熱天,真不容易!”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回到底樓,三名壯漢在樹蔭下定了定神。“這位老人體重還算輕的,”急救員袁峯補充,“要是遇上體重較重的,有時我們抬到三四樓,為了安全,就得找一處平坦的地方先將老人放一放,我們左右兩人換把手,調整一下,繼續抬着上樓。”

今年43歲的袁峯,原來是做押運員,疫情期間無意間看到抖音上,一排120救護車送國外人員去隔離點,覺得好壯觀,感覺這個職業神聖。碰巧看到急救中心招人,就來試試了。“覺得這活兒責任心更大,更有挑戰性,不可預測的情況更多。”

【半米寬的門,側身抬進去】

還沒説完,下一單任務,接踵而來——從定海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將一名骨折老太太送回家。

就在趕去接人的路上,急救員袁峯坐在晃晃悠悠的車裏,眼睛微微閉上,打了一小會盹兒,養精蓄鋭。車速一慢下來,袁峯便警覺地睜開眼睛,做起了準備工作。得知老太太骨折,他提前準備好紅色的“康能”,等把老太太抬上擔架後,再用打氣筒給“康能”充氣。“打氣後,裏面會變硬一點,能起到固定作用。”

車程並不遠,開車5分鐘就到。但小區內車輛很多,停的也七歪八扭的,十分難開。司機蘇佶成憑藉着高超的車技在車輛的夾縫中,左顧右盼、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挪動着救護車,終於從車海中移動到樓下。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來到19樓一看,傻眼了。由於老人家中堆着各種雜物,本就不寬的大門被堵得只能打開“半米寬”。非急救組的三名“壯漢”相互打量了一下,決定讓身材較大的袁峯先進家門做接應,蘇佶成和王宏偉則一左一右,每人提着軟擔架的三個拎手,把骨折老太太抬進門。在進門的那一刻,蘇佶成和王宏偉側身、踮起腳,一點一點“擠”了進去,眼睛時不時還要低頭看着老人不要被夾到。裏面的袁峯一看見老太太,便一個箭步迎上去,幫忙護住老太太的頭部。三人沿着狹窄的過道,輕手輕腳地將老太太抬到牀上,這才舒了一口氣。“到家啦,放鬆啦!老人家好好休息啊!”蘇佶成温和地對老太太説。

一般一天八、九單接送任務中,大約有五、六單是這種沒有電梯的老公房,都需要靠人力“抬”上去。一趟下來,滿身滿臉都是汗。車輛上的工作人員往往都是人高馬大的“壯漢子”。超過1米85的大個子,力氣大,但有時也不方便。

袁峯的額頭上有一個新鮮的傷口,雙手手臂上則有好幾處劃痕。他輕描淡寫地説:“前幾天,抬一位老人不小心弄破的。”原來,老人家住的是年代已久的老房子,地板、樓梯都是木頭的,狹小的空間內還做了吊櫃當碗櫥,把老人安全放下後,他猛地一抬頭,正好撞到吊櫃角兒,當場鮮血直流。簡單處理後,袁峯又投入到緊張的接送任務中。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平常不吃湯麪,吃拌麪”】

11時45分,完成了三單接送任務的非急救組三名“壯漢”在路邊找了一家小麪館。“平時中午,我們開到哪兒,就在哪兒就近找地方吃午飯。”三人分工合作十分默契,一人點單,一人到隔壁買飲料,另一人負責找空位。

為了節約時間,三人點的不是面,就是蛋炒飯。坐下來,一瓶鹽汽水,2分鐘下肚;一瓶美年達,直接往肚子裏灌,幾口就幹光了。他們實在太渴了。“為了能儘早開始下一單任務,我們吃飯一般都在10分鐘內解決。”也只有在等菜上桌的間隙,三人才有空看看手機,看看新聞,時不時和同伴們聊兩句家常。“你看這是我兒子,平時都不給他吃這個,這次是鄰居給的……”

一位病人有輕微發熱症狀,急救隊員便將她就近送到中山醫院發熱門診。按照規定,救護車剛剛接診了發熱病人,需要紫外線消毒半小時,於是急救人員趕緊利用這段時間去吃午飯。中山醫院對面有一排餐廳,他們徑直走過生意興隆的幾家,找了一家客人不多的麪館,每人點了一碗十幾元的湯麪狼吞虎嚥。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我們平常不吃湯麪,吃拌麪。”王國良説,“因為拌麪容易打包,如果吃飯時有緊急任務傳來,可以直接帶走。今天必須消毒,我們才能安心坐在餐廳裏吃碗湯麪。”急救員潘俊明則説,為了能夠隨時出車,他們也經常買來午飯,乾脆坐在救護車裏吃。

這頓平靜的午飯吃完,他們暫時沒有接到新任務,便驅車回到瑞金站點。一打開房門,涼爽的冷氣撲面而來。“救護車裏太熱了吧?”潘俊明問記者。因為一直在烈日下暴曬,並且車門時開時合,救護車內的空調聊勝於無。回到站點,急救隊員們才能享受片刻清涼與寧靜。駕駛員劉贇癱在沙發上看手機,沒一會兒,就雙手抱着手機睡着了。

【充分尊重病人意願】

劉贇睡了不過幾分鐘,“叮鈴鈴”的電話聲再度響起。這次是一位病人報告自己鼻出血不止。按照病人住址,救護車來到一個老舊小區門前,劉贇正在想辦法開進門,撥打120的阿姨就自己步行出來了,看起來並無大礙。

“醫生,我不會腦溢血了吧?”這位六十多歲的阿姨被綁在擔架上後,抓住王國良的胳膊絕望地搖晃着,“我還有後事沒交代,你一定要聽我説,幫我作見證啊……”王國良反覆安慰她,告訴她沒有出現腦溢血癥狀,應該只是鼻腔損傷。阿姨仍然堅持要他聽自己的遺囑,王國良柔聲道:“好的好的,我聽着,幫你記住。”阿姨交代完家中房產分配事宜,終於放下了一直懸空的手。

這次任務並不複雜,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一般來説,如果病人生命體徵穩定,急救人員會充分尊重病人及家屬意願送去病人指定的醫院。如果情況緊急,則會就近、就急、就能力選擇醫院。這位阿姨生命體徵穩定,堅決要求去瑞金醫院,王國良解釋,瑞金醫院沒有五官科,不能收治她,建議她去第九人民醫院,但阿姨不願改主意。無奈之下,救護車只好先去瑞金醫院,瑞金醫院的醫生給出了一樣的答覆,阿姨這才信服。於是急救隊員重新將阿姨抬上救護車,送往第九人民醫院。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上了高架後,救護車在車流之間蛇形穿梭,車內顛簸異常,警笛聲十分尖鋭刺耳,王國良一筆一畫地記錄病人信息和病情,他早已習慣在這樣的環境下書寫文字。王國良生於1969年,已經做了三十年急救醫生,因為資歷老、徒弟多,被瑞金分站的後輩們尊稱為“大師”。出任務時,他奔跑如風、動作麻利,此時卻將眼鏡下拉到鼻翼上,微微老花的雙眼努力上翻,以看清紙上的小字。

與大眾的印象不同,急救人員接到的大多數病人,病情並不嚴重。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普通人缺乏醫學專業知識,無法判斷病人真實情況。王國良笑道:“我們經常在電話裏聽到病人情況多麼危急,比如已經昏迷不醒,呼吸微弱。我們着急忙慌一路瘋跑過去,一看,沒事呀!”

120車輛,無論是急救組,還是非急救組,只要出車,就是一整天“連軸轉”,一單任務剛結束,另一單馬上就來了,馬不停蹄。

急救隊員的工作非常忙碌,一整天都在外奔波,基本沒有時間回到站點休息。長期坐在救護車堅硬狹小的座椅上,最痛苦的是抬病人時往往需要哈着腰,一天下來腰痠背痛,很多急救隊員腰椎損傷,有時要用腰託。偶有空閒時間,他們也要檢查救護車上藥品是否齊全,氧氣夠不夠,心電圖的電板電池是否充足等等。高温下,每一次任務結束後,急救人員脱下一次性橡皮手套,都能倒出汗水來。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緊張、忙碌、疲憊……這些都是120急救隊員日常所經歷的。但是,迴響在城市上空的120警笛聲,為許多脆弱無助的病人,帶來了希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14 字。

轉載請註明: 【視頻】高温下,120急救衞士的緊張一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