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位山村黨支部書記的防汛日常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綜合

汛期已至,水峪村黨支部書記王慶強不敢有絲毫放鬆,每天都要早早起牀,收拾好被褥、換上雨鞋,帶領村幹部們前往易發生險情的隱患點、走進易受災的險户家中查看情況。本報記者 安旭東攝

本報記者 陳強

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地處山區,是個擁有600多年曆史的傳統古村落,更是本市50個山洪地質災害險村之一。汛期已至,剛剛上任半年多的黨支部書記王慶強不敢有絲毫放鬆,每天都要早早起牀,前往易發生險情的隱患點、走進易受災的險户家中查看情況,帶領村民做好防災準備。

雖然是本村人,但王慶強在水峪村並沒有屬於自己的宅院。他的辦公室同時也是宿舍,一張行軍牀上,被子被疊成了方方正正的“豆腐塊”,牀頭是一部可以聯繫上級單位的衞星電話。小方桌上,臉盆、牙缸擺放得整整齊齊,這是他30年公安系統工作經歷養成的習慣。做事情一絲不苟,是村民對這位王書記的評價。

王慶強車的後備廂中,雨衣雨鞋、鐵鎬鐵鍬都有,他説,村裏哪裏容易積水、誰家房子容易漏雨、哪處容易雨水倒灌、哪裏有可能落石塌方,自己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只有如此,遇到危險情況才不會慌了手腳。

正值汛期,村裏的小河卻細得像一根麻繩。但這並不意味着村裏的防汛壓力小。“水峪村378名常住村民的頭上,可是頂着個‘大水盆’呢。”王慶強每天早晨巡查汛情的第一站,都是村西側半山腰處的塘壩。55歲的他腳步很快,2公里多的山路,只用了20分鐘。

眼前出現的是一個長度約20米、厚度1米多的小型壩體,攔住了一灣碧波,平靜的水面,距離壩頂僅差20多釐米了。“這盆水足足有6.3萬立方米,如果塘壩發生崩塌,水一湧而出,沿線的水峪、大西溝、花港三個村總共1000多人都要受災。”王慶強一邊巡視一邊拿出手機,分別拍攝了壩體和水面線的圖片,發到了村委會工作羣,“本週末將迎來新一輪降雨天氣,請各位加強巡邏,發現險情立刻上報!”

下山,入户。水峪村有6家易受災的險户。他們不是住在地勢低窪的河套附近,就是住在山邊經常落石的區域。汛期開始前,村裏已經制定好了預案:當預報中雨量級,6位村幹部一對一入户查看;當預報大雨量級,則以最快速度將6户村民轉移到村委會大會議室的安置點。每天清晨,從塘壩下來的王慶強,都要前往6户村民家中瞭解防災情況。

大山裏的水峪,雖然是個小村,但地形狹長,住户分散着從西到東依山而居,從這家到那家可不是一步兩步,每天把6户檢查完,王慶強都要走十來裏的山路。孤寡老人王慶增住在東街,正房牆根距離佈滿碎石的山體只有不到半米,很容易發生滑坡災害。汛期前,村裏在這裏修了護坡工程,又幫老人把距離山體較遠的廂房收拾了出來以供居住,還安排了專人監測山體動向。

王慶強説:“以前當警察,職責是保衞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在當村支書,保障村民安全仍然是我的職責,更是一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