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人類天生就對土地和房子有着深刻的感情,成家立業,先要有房,才能成家,繼而立業。安居樂業,一直是人們幸福滿足感的基本保障。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房地產業也成為各國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房子從生活基本品轉變成為市場上最搶手的商品。
自1955年,日本在美國的扶助下,進入了經濟發展黃金期,民眾紛紛開始了炒房熱。到九十年代,日本的房價泡沫破滅,民眾為政府的過錯買單,流落街頭頻頻自殺。
炒房熱
其實,日本的房價原本並不高,它是島國,又是多火山地帶,土地資源不足,一直以來只是勉強夠用而已。二戰之後,日本的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到1975年,整個日本的農業佔比只有13.8%,農業用地也大幅縮小,一直以來的土地稀缺問題也有所緩解。
因此,房屋土地在早期的日本只是生活必需品,談不上什麼商業價值。
之所以後期房價會越漲越高,是在日本經濟崛起之後,美國人大量買入東京和瀨户內海岸一帶的許多土地房屋,再轉手高價賣出。
這就是最早的炒房團。美國炒房團在日本賺得盆滿缽滿,本地企業也開始眼熱,豐田、富士、日立等公司大批量競價購入土地。從這以後,日本房屋的安居功能被慢慢弱化,大部分人買房都是為了投資。
東京等大城市的居民見此場景,也立刻跟進,許多中產階級花大量資金購入房屋土地,一躍成為富豪。更有許多人為了在房產市場分得一杯羹,用貸款的方式來買房。
日本政府為了讓普通人也買得起房,推出了50年甚至100年的貸款,揹負了5、6000萬日元債務的年輕人比比皆是。信心滿滿的日本人都認為自己即將要成為富豪的一員。
在1989年,是日本房產經濟的高峯。當時的日本的房價大概是普通職員收入的7-10倍。銀座四目丁地價為每坪1.2億日元。
據估值,一個東京的地價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總額。當年的日本報紙和民眾鼓吹:等把東京的地皮賣掉,就能買下整個美國。大環境下,整個日本都是這樣盲目自信的言論,讓日本人陷入一種沾沾自喜的病態心理。
房價帶動了日本的股市一路飆高,加之日本製造業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當時NTT的市價總額比美國AT&T和IBM加起來都要高,豐田等日系汽車讓美國本土的汽車廠商即將破產。隨便一個日本家庭主婦,在家炒股所掙的錢都比普通職員一個月的收入還要多。
國外的奢侈品店裏擠滿了日本人,LV包的日本女性的標配。在新宿等鬧區,不管是藍領、白領,人人都穿着名牌服裝。每個日本人都變成了投資家,股票、外匯、房價都是老百姓口中的日常。
房價泡沫破滅
實際上,早在年初,日本就有經濟學家預測房產經濟將要崩盤。日本政府也在3月採取緊縮政策防止外商撤資。但同時,又增加房產税力度,想在民眾身上大撈一筆。沒想到這樣的政策一經實行,反而起到了反效果,外商、企業和房子多的人都開始大量拋售房子,日本股市開始塌陷。
日本的房產泡沫於1989年到達高峯之後,迅速破滅,房價在3年之內跌了90%,街頭隨處可見過剩的房產和爛尾樓,日元開始貶值。
大量日本居民因此揹負上了千萬負債,企業破產,員工失業,民眾無力還款,銀行的不良負債高達100萬億日元。全日本的買房夢都破碎了。
民眾和企業寄最後的希望於日本政府。他們本以為在大量銀行倒閉後,政府會想辦法進行債務清償。但日本政府在這時實行了銀行重組,人們所承擔的債務將轉給重組後的銀行。只要活着一天,都要繼續還債。
一個普通的職員,剛剛買了房子,揹負上幾千萬的債務,房產就崩盤了。所在公司也因泡沫經濟而倒閉,沒有了工作,還不起債務,房子又被沒收。
為了保全妻子和孩子的財產,他自願選擇離婚。從此,沒有了家,流浪街頭。最後他大概會找一個臨時的工作,租個小房子度過餘生。這就是當時日本許多人的真實處境。
據統計,1991年,日本的離婚率暴漲2.5倍。大阪街頭流浪漢增加了2000多人,東京只會更多。到1997年時,日本的經濟增長率達歷史最低點。1998年,日本失業率再破歷史記錄。
日本自古以來的自殺傳統,也導致自殺事件頻頻發生。當初有多自信,現在就有多絕望。無法履行責任和義務,還不起貸款,養不起妻兒,被日本人視為一種恥辱。只有自殺能夠解決。自91年到98年,日本的自殺人數一直在兩萬到兩萬五之間,居高不下。最高時,達到3萬人。
而活下去的人,還要繼續努力生活。《妖貓傳》中空海的扮演者阿部寬在07年時接受採訪,高興地宣佈自己終於還清了數億日元的債務。
原來,這些年來,他一直為了還債,生活貧困。誰能想到,光鮮亮麗的明星背後,也是如此辛酸。日本普通揹債一族的生活,可想而知。
背後原因
九十年代的日本,是被各國媒體稱之為“失落的十年”。在這十年之中,國民經濟持續負增長,流浪和自殺人口猛增,是所有日本人一生都難以忘記的。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也被日本國內一些人稱為二戰後的“第二次戰敗”。可以説,自九十年代開始,日本就失去了發展最重要的黃金時期。
為何會在日本產生這樣的房產經濟泡沫?
其一:是受日本的國情決定的。日本資源匱乏,土地貧瘠,雖然戰後大力發展製造業,加工業和服務業,但畢竟沒有龐大的實業作為後盾。因此,雖然它的製造業曾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總體的經濟體系根基不穩。
這也是為何,日本在戰後需要美國扶助的原因。這樣的經濟形態,長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泡沫經濟。也正是如此,讓日本的房產經濟直接同實體經濟脱離,並沒有其功能性。
其二:是美國的推波助瀾。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給許多歐洲國家造成了恐慌。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美國聯合德、法、英三國同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正是對日本經濟的制裁。
廣場協議後,日元升值,出口競爭力降低,加之美國“炒房團”的帶動,讓日本陷入瘋狂的炒房熱,直接導致後期的房產泡沫破滅。有相當一部分人都認為,廣場協議是美國對日本的巨大陰謀。
其三:是日本政府的有意為之。在整場事件中,日本政府都表現得讓人無法理解。先是簽訂廣場協議,後推動全國自上而下的房產經濟,當泡沫越來越多,又親自動手戳破。一向精明的日本政府為何會如此?
首先簽訂廣場協議時,日本政府其實就明白這是針對日本的一項特殊協議,但卻不得不同意。妥協的原因,説到底還是因為日本資源匱乏,雖然經濟發展勢頭喜人,但實際上整個經濟命脈依然握在美國手裏。廣場協議的簽訂,可以説是無奈之舉。
後來房產業的愈演愈烈,讓原本佔比不大的農業經濟不斷縮水,農田保有量不斷下降。再這樣下去,日本只能向他國進口糧食,這是一個很危險的訊號。
同時,房產業直接影響了日本一直引以為豪的製造業發展。如果有一天,其他國家的製造業興起,超越日本,日本將再也拿不出東西來交換糧食,水電,石油……終將走向末路。日本政府看清了這一點,因此在關鍵時刻,直接選擇親自動手戳破泡沫。
其實,日本政府本可以選擇慢慢扭轉局面,但最終卻選擇瞭如此粗暴的辦法,並且沒有承擔起國家的責任和義務,沒有替普通民眾解決崩盤後的生活困難,導致大量民眾喪失信心。這也是為何,日本政府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才讓經濟慢慢復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