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邵陽新寧崀山,劉敍勇在近百米的懸崖上採摘鐵皮石斛。芒種前後,鐵皮石斛花花開正盛,適合採摘。組圖/記者金林
芒種節氣,我們去了邵陽新寧崀山鎮。
崀山鎮,與廣西交界的小鎮,地理位置偏遠,名聲卻不小。中國最美丹霞,在崀山。崀山,山之良者,它的絕美來自於時間和風雨。
崀山人“開門見山”。每一個山居者,都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也有一個堅韌的靈魂。去過崀山的人,也會被紅崖絕壁,激發出不屈的勇氣來。
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避戰亂路過崀山,他曾寫下:“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那時他見到的,也是如今這片山水吧。
一個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小鎮
6月5日,芒種節氣,崀山已進入雨季,仿若置身於一個潮濕而文藝的夢裏。楊梅紅了,桃李熟了,小鎮的農貿市場旁,時令風物爭奇鬥豔。
去過崀山的人,大多記住了它壯美的丹霞地貌,卻鮮少有人記得崀山還有一個小鎮。
崀山鎮,一個幾乎沒有存在感的小鎮,處於崀山和越城嶺包圍中。這是個非典型性小鎮。我們常見的小鎮,多有幾條繁華的街市。然而在崀山鎮,除了農貿市場早晚熱鬧以外,大部分時間都頗為冷清。來旅行的人,匆匆駕車而過。
在崀山鎮,幾乎沒人把去鎮上稱為“逛街”,因為這裏實在沒什麼可逛。鎮子每天五點半準時甦醒,晚上八點半準時熄燈,它就像一個無慾無求的老者。這裏沒有網吧,沒有夜宵攤,沒有趕集,所有看起來稍微有點時髦的事兒,統統沒有。未建農貿市場時,崀山鎮上每月有幾次趕集,那時候還算熱鬧,但農貿市場建成取消趕集後,連每月幾天的熱鬧也失去了。崀山鎮距離新寧縣城二十多公里,人們更願意駕車半小時,去縣城置辦物件。鎮上經商的人大多還要兼顧種田,這樣的小鎮更像個商業齊全的村落。
但崀山鎮絕不是沒有故事的,它也曾小小的輝煌過。它如今的街市以前叫窯市街,歷史上這一帶開設了很多民窯,以窯設市。民窯裏燒製的器物經過扶夷江銷往周邊及外地。以水運為主的年代,窯市有許多沿江碼頭,還衍生出一條沿江的老街,它曾是廣西和湖南交界處的商業重地。“那時廣西資源、全州人都來這裏逛街,後來公路交通發達起來,這裏的商業才逐漸蕭條。”當地人告知,現在的老街和老碼頭還留存在扶夷江邊,只是道路拉通,房屋翻修,變了模樣。窯市街沉寂後,許多頭腦靈活的窯市人轉去廣西經營賓館生意。
生長在懸崖上野生鐵皮石斛,當地人稱其為“仙草”。
山野、雲野、食物野
崀山鎮是迷人的。它的魅力一半在山野,一半在樂觀的崀山人。
去過崀山的人,不會忘記崀山的野。天然的紅盆丹霞地貌,為地球的滄海桑田披上了華衣。天一巷的逼仄,八角寨的驚險,蠟燭峯的陡峭,與蜿蜒的扶夷江相互映襯,天地間呈現另一種美。
崀山的雲也很野。晴天的雲大多漂浮在山頂,以蘑菇雲居多。雨後的雲隨山形千變萬化,有的從山腳升騰,有的停在山腰,任性地將整座山峯淹沒。還有調皮的雲朵,人在山腳走,它跟着人移動。若是雨過天晴,崀山的雲還會在八角寨形成雲海景觀,狀如“鯨魚鬧海”。崀山的雲顏色多變,剛剛白如棉絮,瞬間翻臉變成黑雲壓城。傍晚時,它又變成火燒雲,一副俠骨柔腸。
崀山人吃得也很野。他們不惜採來十幾種葉子,只是為了吃一頓烏飯;他們爬上百米高的崖壁,用一根繩索懸掛在峭壁上採摘鐵皮石斛花,只是為了喝一口降火茶。
崀山鎮之野還在於氛圍。崀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瑤族人每年的盤王節都會舉行八峒瑤族跳鼓壇,徒手攀上刀山、赤腳踏進火海,各種驚險的絕技都會在那時上演。
崀山鎮雖小,也不熱鬧,卻盛放着崀山人的浪漫和熱情。崀山人不喜歡按常理出牌。不信你看,為了讓冷清的小鎮熱鬧起來,小鎮青年們打破常規,湊錢辦起一年一度的龍舟賽。外面大雨,沒有室內場地跳廣場舞,年過六旬的阿姨打開電腦,在自己超市門口,跳起小鎮DISCO。在農貿市場賣楊梅的老奶奶,等了很久都無人光顧生意,她自顧自地唱起山歌,這時,路人駐足,循着她的節拍,對起歌來。
在這樣樸素的日子裏,人們不慌不忙地長大。
瀟湘晨報記者伍婷婷 攝影記者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