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镇:一个非典型小镇

▲6月4日,邵阳新宁崀山,刘叙勇在近百米的悬崖上采摘铁皮石斛。芒种前后,铁皮石斛花花开正盛,适合采摘。组图/记者金林

芒种节气,我们去了邵阳新宁崀山镇。

崀山镇,与广西交界的小镇,地理位置偏远,名声却不小。中国最美丹霞,在崀山。崀山,山之良者,它的绝美来自于时间和风雨。

崀山人“开门见山”。每一个山居者,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也有一个坚韧的灵魂。去过崀山的人,也会被红崖绝壁,激发出不屈的勇气来。

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避战乱路过崀山,他曾写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时他见到的,也是如今这片山水吧。

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小镇

6月5日,芒种节气,崀山已进入雨季,仿若置身于一个潮湿而文艺的梦里。杨梅红了,桃李熟了,小镇的农贸市场旁,时令风物争奇斗艳。

去过崀山的人,大多记住了它壮美的丹霞地貌,却鲜少有人记得崀山还有一个小镇。

崀山镇,一个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小镇,处于崀山和越城岭包围中。这是个非典型性小镇。我们常见的小镇,多有几条繁华的街市。然而在崀山镇,除了农贸市场早晚热闹以外,大部分时间都颇为冷清。来旅行的人,匆匆驾车而过。

在崀山镇,几乎没人把去镇上称为“逛街”,因为这里实在没什么可逛。镇子每天五点半准时苏醒,晚上八点半准时熄灯,它就像一个无欲无求的老者。这里没有网吧,没有夜宵摊,没有赶集,所有看起来稍微有点时髦的事儿,统统没有。未建农贸市场时,崀山镇上每月有几次赶集,那时候还算热闹,但农贸市场建成取消赶集后,连每月几天的热闹也失去了。崀山镇距离新宁县城二十多公里,人们更愿意驾车半小时,去县城置办物件。镇上经商的人大多还要兼顾种田,这样的小镇更像个商业齐全的村落。

但崀山镇绝不是没有故事的,它也曾小小的辉煌过。它如今的街市以前叫窑市街,历史上这一带开设了很多民窑,以窑设市。民窑里烧制的器物经过扶夷江销往周边及外地。以水运为主的年代,窑市有许多沿江码头,还衍生出一条沿江的老街,它曾是广西和湖南交界处的商业重地。“那时广西资源、全州人都来这里逛街,后来公路交通发达起来,这里的商业才逐渐萧条。”当地人告知,现在的老街和老码头还留存在扶夷江边,只是道路拉通,房屋翻修,变了模样。窑市街沉寂后,许多头脑灵活的窑市人转去广西经营宾馆生意。

生长在悬崖上野生铁皮石斛,当地人称其为“仙草”。

山野、云野、食物野

崀山镇是迷人的。它的魅力一半在山野,一半在乐观的崀山人。

去过崀山的人,不会忘记崀山的野。天然的红盆丹霞地貌,为地球的沧海桑田披上了华衣。天一巷的逼仄,八角寨的惊险,蜡烛峰的陡峭,与蜿蜒的扶夷江相互映衬,天地间呈现另一种美。

崀山的云也很野。晴天的云大多漂浮在山顶,以蘑菇云居多。雨后的云随山形千变万化,有的从山脚升腾,有的停在山腰,任性地将整座山峰淹没。还有调皮的云朵,人在山脚走,它跟着人移动。若是雨过天晴,崀山的云还会在八角寨形成云海景观,状如“鲸鱼闹海”。崀山的云颜色多变,刚刚白如棉絮,瞬间翻脸变成黑云压城。傍晚时,它又变成火烧云,一副侠骨柔肠。

崀山人吃得也很野。他们不惜采来十几种叶子,只是为了吃一顿乌饭;他们爬上百米高的崖壁,用一根绳索悬挂在峭壁上采摘铁皮石斛花,只是为了喝一口降火茶。

崀山镇之野还在于氛围。崀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瑶族人每年的盘王节都会举行八峒瑶族跳鼓坛,徒手攀上刀山、赤脚踏进火海,各种惊险的绝技都会在那时上演。

崀山镇虽小,也不热闹,却盛放着崀山人的浪漫和热情。崀山人不喜欢按常理出牌。不信你看,为了让冷清的小镇热闹起来,小镇青年们打破常规,凑钱办起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外面大雨,没有室内场地跳广场舞,年过六旬的阿姨打开电脑,在自己超市门口,跳起小镇DISCO。在农贸市场卖杨梅的老奶奶,等了很久都无人光顾生意,她自顾自地唱起山歌,这时,路人驻足,循着她的节拍,对起歌来。

在这样朴素的日子里,人们不慌不忙地长大。

潇湘晨报记者伍婷婷 摄影记者金林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24 字。

转载请注明: 崀山镇:一个非典型小镇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