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新聞如何以小見大?把握內在邏輯,展現媒體温度

在媒體不斷融合向前發展的當下,消息源幾乎被所有媒體共享,此時哪個媒體依然能擁有高質量的新聞選題,誰就更容易獲得受眾關注。同時,短視頻的發展也對熱線新聞的採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熱線新聞因線索來源於某個特定的爆料人而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時,熱線新聞的報道主題以公共生活為主,消息源以普通市民為主,是傳統媒體開拓和穩定讀者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時下的新聞環境中,“民生熱線”是一塊重要的新聞陣地,但僅僅把熱線做成新聞,那也只是為了迎合讀者而做的紙上新聞,是遠遠不夠的。“熱線” 來源於基層,那麼由其所產生的新聞就應該是“貼近生活、深入民心”的,是普通市民所喜聞樂見的。如何把“熱線”做成貼近百姓生活、關心百姓疾苦、反映羣眾呼聲、促進社會和諧的新聞報道,在堅持正面的輿論監督中更好地體現為讀者服務、為人民服務, 真正地為羣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不斷增強媒體的服務功能,是一個可供探討的話題。

熱線內容的“個性化”和“社會性”

熱線新聞來源於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件件生動的事,那麼其必然存在一定的獨特性。同時,有的熱線內容可以反映出爆料人所在階層的一些普遍性問題,那麼它就又存在一定的社會普適性,是可以進行深入挖掘、深入報道的。

“個性化”對於新聞來説往往有着另一個名字:獨家。無論媒介如何發展,獨家新聞始終是一個新聞媒體永恆的追求,而在融媒體時代,這意味着流量以及媒體新聞力量的體現。

“社會性”則説明了一條新聞線索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它的事件所反映的內在邏輯適用於一定範圍內的社會階層,這是仍在轉型中的傳統媒體最擅長的領域。筆者在接聽《江南晚報》新聞熱線的過程中,時常有老年讀者打來電話,稱他們懷疑自己被騙買了保健品、收藏品等。可以説,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因而這條熱線所反映的就不僅僅是個案,它必然存在一個內在邏輯:為什麼這些商家就盯上了老年人?為什麼老年人容易上當受騙?

做好熱線新聞是媒體服務功能的體現

民生熱線新聞的來源大多來自基層,基層羣眾大部分是弱勢羣體。他們需要被傾聽,需要幫助。最短時間內對熱線進行回應,有助於第一時間為羣眾解決問題,讓一些並不複雜的羣眾糾紛、熱線投訴、民生求助等問題很容易在基層得到解決,為維護社會的安定穩定起到很好的作用。

2016年的春節前夕,一名河北來的果農帶着老家種的蘋果“闖”無錫,而他更是承載着老家不少果農的希望,但是因為事先沒有做好市場調查,一來無錫就遭遇了困境:一沒銷售渠道,二沒有知名度。就這樣,果農夫妻倆帶着一大車的蘋果被“困”在了無錫。無奈之下,他撥通了《江南晚報》的新聞熱線,熱線記者在詳細瞭解了他們所面臨的困境後,又向河北當地的村委進行了求證,在確認事件真實性後進行了連續三天的報道,不僅幫助果農成功將滯銷的蘋果賣光,還邀請了無錫當地的農業專家,對外地來的果農提出了建議。因為這一報道,有讀者特意打來電話稱讚《江南晚報》為一家“有温度”的媒體。

平民化的視角定位,就是要求新聞記者的報道根植於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要着眼於本地百姓的生存狀態。這樣就能拉近新聞與讀者的距離,既具有心理上的接近性,又體現了地域上的接近性。近些年來,《江南晚報》在熱線新聞上持續發力,既有小區漏水、鄰里糾紛,也有菜價肉價變化,為拆遷遺留的樹木找新家,還聯合相關單位,為獨居老人的家進行改造、完成心願,提供法律諮詢服務等,在體現媒體服務性的同時,展現了一家媒體應當具有的人文關懷。

由點及面,發揮媒體的監督責任

2019年4月份,有居民反映自己所在的小區內有多輛“殭屍車”佔據車位,在小區車位本就不足的情況下,佔用了公共資源,損害了業主的正當利益。在接到線索後,記者立即趕赴現場採訪求證,並向城管部門反映了此事,當地城管部門立即表示會盡快處理。如果新聞至此結束,或許也可以算是一條合格的新聞,但僅僅就事論事還遠遠不夠。隨後,記者又對多個存在“殭屍車”的小區、背街小巷進行了走訪,邀請城管部門分析其成因和解決方法,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報道。報道見報後,眾多讀者發來反饋,反映類似的情況。很快,當地城管部門進行了專項整治活動,將全轄區數百輛“殭屍車”整改到位,讓百姓拍手稱讚。

在地市級傳統媒體當前發展的過程中,熱線新聞絕對是一個做好輿論監督、彰顯權威性、樹立報紙品牌形象的好工具。只要切入的角度適當,前期的採寫與後期的編輯都能不偏不倚,很多時候就能做到既不會影響輿論大局,對於報紙、投訴方、被投訴方來説,又都挑不出毛病。

宣傳正面典型,宣揚社會正能量

在熱線新聞中,好人好事、社會正能量的線索向來處於新聞“食物鏈”的頂端,而堅持正面的輿論導向本就是媒體的重要責任,因此遇到此類線索就更加不能錯過。

2019年8月份時,惠山區一小區內一名女童因找不到大人從窗户爬出,最終滑落只能扒在窗口。這時發現情況趕來的居民、小區保安、商鋪店主展開了一場爭分奪秒地救援,成功在消防救援部門到場前將女童救了下來。在接到線索後,記者立即趕赴現場採訪,對事件進行了細緻的報道,但由於參與救援的人員離開了現場,採訪並不充分,隨後記者又對此進行了追蹤,將人們這一行為展現在讀者面前,報道也被點贊多多。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如《江南晚報》曾報道過的井下抱住老人90分鐘的男子,最終這名男子被獲評中國好人。

熱線新聞形式變化要求記者深入基層

隨着“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的興起,眾多媒體都開設了短視頻號,其中不少媒體都將目光投向了熱線新聞。以最近堪稱火爆的“河南都市報道”為例,將新聞拍成了連續劇一般,一條視頻時長不過一分鐘左右,但是通過持續性地報道,不僅幫助反映問題的市民解決了問題,更是在全網刷出了存在感,一次直播中有上千萬人次觀看記者如何解決市民的問題。

短視頻的發展給熱線記者帶來了什麼?是一個轉型的機遇,是深入基層的要求。簡單來説,不入基層,哪來的視頻?不入基層,網上轉來的視頻如何辨別真偽?不入基層,怎麼保證媒體報道的公正客觀?

在新媒體環境下,很多記者覺得坐在辦公室裏就能得到新聞線索乃至完成採訪,基層走不走似乎沒有了關係。但是對媒體而言,“關注民生、服務民生是根本、是責任。而傾聽民聲、反映民聲是途徑、是措施”。這就要求我們的熱線記者深耕新聞資源,從羣眾身邊的小事着眼,以小見大,以點帶面,提升新聞的厚度和高度。

本文來源:城市黨報研究 作者:施劍平

本文編輯:劉穎

-閲讀推薦-

熱線新聞如何以小見大?把握內在邏輯,展現媒體温度

來新京報電商平台“小鯨鋪子”屯年貨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9 字。

轉載請註明: 熱線新聞如何以小見大?把握內在邏輯,展現媒體温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