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長三伏天來了,防止熱射病也需改變觀念 | 新京報快評

加長三伏天來了,防止熱射病也需改變觀念 | 新京報快評
▲高温天氣下,市民用紙袋遮擋刺眼的陽光。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7月16日,正式入伏。這意味着我國進入了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而今年的三伏天持續時間長達40天,多地都會開啓“蒸烤”模式。而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出現了今年首次區域性高温天氣過程,部分地區高温已持續30天,影響人口超過9億,甚至有地方出現因熱射病導致的民眾死亡事件。

據紅星新聞報道,連日來,四川南充就有3人因熱射病死亡,有醫院一週接診10多例。另據新京報報道,浙江、河南、江蘇等地均有患者因熱射病入院,其中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院急診科收治的一名患者入院時已休克,經31小時搶救仍不治身亡。有專家表示,該病致死率超50%。

“熱死人”的消息和不斷攀升的氣温曲線,讓人領教到當前不同於以往的熱。以至於熱射病等專用詞已成為民眾耳熟能詳的高頻詞,人們也開始瞭解這一疾病的危害所在。而應對熱射病,首重預防,尤其是在觀念層面。

與人們對台風、龍捲風、暴雨等災害的認識不同,很多人認為高温的災害強度不強,因此不把高温天氣當災害。實際上,持續的高温不僅可以直接致人死亡,而且還容易導致一些基礎病迅速惡化,對健康與生命的威脅不容小視。因此,應對酷暑,必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個人要做維護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而在超長三伏天“蒸烤”模式下,做好防暑工作,尤其是户外工作者的防暑工作已成當務之急。事實上,近期報道的熱射病致死事件中,就大部分涉及户外工作、高温環境作業,如環衞工人等。

烈日當頭,民眾要儘量減少外出,必須外出時,則需選擇好時間並做好防範。與此同時,社會層面也要科學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儘量減少員工的户外作業,加快輪班,縮短在外工作時間,並做好防暑降温等勞動保障。在公共服務層面,各地要做好防暑物資調度、電力保障、應急救援等工作。

加長三伏天來了,防止熱射病也需改變觀念 | 新京報快評
▲保潔人員正在烈日下忙碌工作。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具體而言,不妨給户外作業的人員臨時搭建遮陽設備、提供清涼的飲料;醫療機構臨時開設“暑熱門診”、做好高温所致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大型商場超市、地下防空洞、體育場、車站、沿街鋪面等公共場所,都不妨向市民開放納涼。有科學知識作為基礎,有社會力量和公共政策共同參與,就能為民眾撐起一片陰涼,將酷暑導致的危害降到最低。

目前,一些地方已經有所行動。據人民網報道,為防止醫務人員中暑,南昌市要求室外採樣人員不再穿防護服,而是穿一次性隔離衣;採樣地點儘可能安排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射;採樣人員一小時換崗,並把製冷機、風扇、冰塊放在醫務人員周圍幫助降温。

這樣的舉措不妨向更多地區推行,尤其是針對環衞、公路維護、建築工地等一線體力工種。尤其是諸如建築工地、環衞等必須要在户外工作的工種,不妨及時調整户外作業時間,避開高温時段,有效避免熱射病的發生。

熱射病雖然兇險,但不是瞬間發生的,也遵循由輕到重的過程。進展到熱射病之前,患者往往會表現出中暑的症狀,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時處置和治療,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病情惡化。這些基本的救治知識也要在户外工種中予以普及,及時發現異常,及時送醫,保障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當然,應對酷暑也要避免過度。空調、冷飲導致的胃腸道疾病等,應該被當作酷暑導致的“次生災害”來看待。患有基礎性疾病的人,在應對酷暑時也要多些謹慎,不要把空調温度開得太低。在做到科學防暑的同時,也要避免帶來“空調病”等傷害。

撰稿 / 羅志華(醫療工作者)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劉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5 字。

轉載請註明: 加長三伏天來了,防止熱射病也需改變觀念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