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日本為何不願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 它是個愛排名次的國家

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11日文章,原題:“中國崛起”與中日關係辨析  在談論中日關係惡化的問題時,有人歸因於中國的“崛起”,弦外之音是如果北京停滯於較落後的年代,亞洲兩個大國似乎會比較好相處。於是乎,有論者認為北京應換位思考,理解日本;也有人期待東京調整自己的心態,接納鄰國崛起的現實。

新媒:日本為何不願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 它是個愛排名次的國家

資料圖 人們在日本東京澀谷區出行。新華社發

乍看之下,如此這般的推理似乎合乎人之常情。特別是日本常被指“失去了10年”“20年”乃至“30年”,這種現狀讓曾經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鄰國的“崛起”確有不是滋味的感受。

日本是一個講究上下關係、愛排名次的國家。眼看着好不容易從二戰後初期被“白臉天皇”麥克阿瑟總司令貶為“四等國”,攀爬至頂端又迅速滑落,深受“大和民族優越論”影響的日本人,對鄰國充滿複雜心態不難想象。

但如果據此斷定中日關係惡化的主因,是由於兩國力量之消長、強弱之變化,卻未免把問題看得過於簡單。翻開近現代史,中國也有積弱的年代(從甲午戰爭到二戰結束),但在這段時間,中日關係並不處於友好與和平的狀態。恰恰相反,這是日本侵佔鄰國,中日兩國反目成仇的時期。這足見所謂的兩國關係惡化始自中國崛起之説不能成立。

此外,日本某些政治人物和大眾傳媒對中國崛起的話題情有獨鍾,也與東京善於製造危機感有關。特別是日本國內邁向“總保守化”,力圖早日擺脱戰後和平憲法的束縛,“中國崛起論”更被渲染為“中國威脅論”的材料,進而作為日本必須加強武裝、修憲派兵的重要論據。這樣做的邏輯與目標,和戰後以來日本國內在不同年代提出的蘇聯威脅論、朝鮮核威脅論等,可以説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認真追溯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後的歷史,不難發現東京對北京大幅度提升其對抗性的轉折點,是在美國總統克林頓與日本首相橋本龍太郎對《美日安保條約》重新定義的1996年。美日兩國安保的矛頭從舊日之蘇聯(俄羅斯)轉為今日之中國,正是確立於斯時。

從這個角度來看,東京在冷戰結束、獲得白宮首肯後,把焦點從日俄之間的“北方領土”紛爭,轉移至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爭議,並對台海事態公開流露出異常的關心和興趣,顯然還有其國內外戰略的調整和盤算。

(原標題:新媒:日本為何不願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 它是一個講究上下關係、愛排名次的國家) 

來源: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63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59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媒:日本為何不願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 它是個愛排名次的國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