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告訴孩子,家裏不富裕?
直白點講,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家裏窮。
當我看到《奇葩説》這道辯題的時候,我覺得出題人根本不瞭解,家裏窮的孩子在過什麼樣的生活。
18歲之前,當別人提到我的家庭環境非常貧困的時候,我會有一定的羞恥感。
所以在拿到學校助學金的時候,不一定會很開心。
18歲之後見了世面,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
對於這個問題,我開始不屑一顧。
那些真正在窮人家庭裏生活過的孩子才知道。
第一,家裏窮根本不是父母告訴你的。
小的時候,我不覺得我們家裏很窮,90年代,整個農村都沒有富人。
在一個貧瘠的小農村裏,我媽開了一家小賣部,其實我們的條件是中等甚至偏上,那時候我根本不自卑。
等我到城市上學才發現,我穿的,吃的,甚至説的話都和別人不一樣,深深的自卑感由此產生。
所以我都可以猜測到,這道題目的出題人,一定是那種城市長大的家境還不錯的孩子,他會覺得“要不要告訴孩子家裏條件不好”是一個選擇,根本就不是選擇。
當你的孩子看到他跟別人的孩子不一樣,他就知道家裏窮了。
第二,大家好像都在預設這樣一個結果,如果孩子知道家裏窮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其實到現在,我已經30歲了,綜合考評窮帶給我所有的一切,正面的完全超過負面。
窮只會讓你在青春期的某一個敏感階段覺得不如人,僅此而已,但是窮帶給你的堅韌,帶給你的力量,帶給你的那種掙扎的動力,不是其他東西可以比的。
要不要告訴孩子家裏很窮,這是一個選擇題嗎?
要不要告訴孩子,你長得很醜?
要不要告訴孩子,你這個人真的很討人厭?
如果要這麼説的話,所有這一切都應該是父母的選擇。
其實父母能選擇的,僅是我們對這一切的態度。
窮的確不是好事,但我們不要把這一個因素,當成決定一個人的全部原因。
不是家裏窮孩子不能接受,而是你總是強調家裏窮孩子才會很受傷。
總跟孩子強調家裏窮,會留下什麼樣的後遺症呢?
第一,真的會很自卑。
我跟我哥聊天的時候,經常會提起過去因為貧困鬧的那些笑話和因此受過的傷害,但是我媽經常給我們肯定:你們是最好的,你們能做到所有的事情。
她是個特別樂觀的人,從小到大,她一次都沒有跟我們哭過窮,或者賣過窮。
雖然我們在物質條件上確實不如同學們,但是我們在精神上並不匱乏,並且始終堅信窮是一定會被克服的。
我在網上看到別人寫“從小知道家裏不富裕”的人的窘迫。
有人這樣説:
人生中第一個蛋糕是13歲生日那年吃的。
上學的時候不捨得吃,也不敢開口要什麼,所有的想法都扼殺在自己想象的搖籃。
更好學習機會擺在面前,她顫顫巍巍和爸爸説起老師的建議,可爸爸説,沒考好就別上了,她連第二句爭取辯駁的話都不敢説。
其實我人生的第一個蛋糕是18歲生日那年才吃的。
就算是年入百萬的家庭,也不是想買什麼就可以買什麼。
我媽也跟我們説,考上了勉強幫我們湊學費,考不上沒有錢去輔導,也沒有錢買學上。
中國至少50%的家庭可能都是這樣的,為什麼很多人都這樣,可是有些人就自卑了呢?
因為父母都把貧困當成了一座山,沒有當成臨時的困難。
當父母不停地向孩子灌輸你不要想的時候,“不敢想”這三個字,就會讓人如履薄冰。
視野被阻礙,勇氣被束縛。
潛意識裏抱着的念頭是:我配不上更好的。
第二,真的會有虧欠感。
papi醬講過,她有一次發一條微博,段子性質的。
內容是她跟媽媽的聊天記錄,她媽媽説,你這幾天很累很忙吧,媽媽很心疼啊,你要照顧好自己哦,媽媽現在要去k歌了(話鋒一轉)。
然後有條留言被頂到最高,那條留言説,我媽媽最常給我表達的都是,我一切都是為你而活。
有沒有覺得很眼熟?
爸爸媽媽不敢吃不敢穿,都是為了你。辛辛苦苦了一輩子,都是為了你。
犧牲被一遍遍地強調,虧欠感被一點點地疊加。
於是我們不敢愛自己,愛自己之前,會覺得我有債沒還,有恩沒報,我有什麼資格?
也不敢大大方方地接納愛。
最後,會有極強的不安全感。
我有個朋友創業,她其實賺了很多很多的錢,每個月直播收入大概是60萬,才95年,比周圍大多數女孩子都賺得多。
她可以買得起幾乎所有想要買的奢侈品,但是仍然會覺得不安全。
她從來沒有過很富足的感受。
當她把這個感受講給我們的時候,好多人都在點頭。
似乎從小窮過的人,內心的匱乏永遠都填不滿。
餓過的人會囤糧,窮過的人會囤錢,大家對未來充滿了不安。
這件事情我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但是仍然有人陷在貧困的陷阱裏。
窮算什麼事情?
當你走入一片迷霧森林,只要堅定地前行,總有一天會穿梭出來。
可是如果你困在其中,就會越陷越深。
本來只是一個暫時的事情,結果卻在心裏留下了永恆的烙印。
家裏有錢的,不必跟孩子説家裏沒錢,故意裝窮。
家裏沒錢的,也不用欺騙孩子,家裏有錢。
更重要的是,窮跟醜跟其他事情都一樣,不必刻意提起,也不必反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