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從6月1日正式施行至今,已經快兩個月了。從街道到社區,從學校到公園,各種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前一段,以天壇公園為代表,很多公園、公共場所都推出了降噪措施,包括禁止高分貝大喇叭,請合唱隊移出核心區域等。不過,北京晚報記者實地探訪發現,整頓效果是有的,但不足之處也不少。有些合唱隊、舞蹈隊依然故我,不讓帶大喇叭就帶幾個小喇叭,佔道的依然佔道,擾民的繼續擾民。公園管理者苦口婆心地勸、費盡心機地攔,但是因為沒有執法權,對方又多是老年人,整體上收效甚微。
不僅降噪令一樁,京城已經入伏,隨着天氣越來越熱,專屬夏天的不文明現象更是冒出來不少。街頭巷尾,背心一撩、蒲扇一搖,袒胸露背的膀爺最為典型,幾乎成了年年被議論、屢禁不絕的不雅景觀;包括膀爺在內的很多市民,還喜歡不分場合躺卧納涼,四仰八叉地躺在街頭台階或者公園長椅上。甚至有人以此為榮,一不怕露、二不怕看。殊不知,您不怕被看,但旁人誰願意看?尤其是路過身旁的婦女兒童,難免覺得尷尬。膀爺或許自身涼快一點,但脱掉的是身上本應該有的文明外衣,丟的不只是個人素質,還有城市的文明形象。
當然,還有其他“散德行”的情況。比如,公園的荷花開了,總有人偷摘荷花荷葉;公園的果樹,雖有護欄,雖然掛了打過農藥會危害健康的告示,還是有人越過欄杆、攀爬採摘;在公園和街頭水池洗腳的,更是不在少數。把公園當成私地,摘掉的也是文明的果實,收穫的只能是鄙夷的目光。
文明行為,原本不分時間和地點。天熱,文明的形象也沒有理由融化。膀爺四處溜達、在公園掐花摘果,在水池泡腳,凡此種種不文明行為,都與《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的精神背道而馳。雖然條例對膀爺沒有明確的懲戒標準,但條例所倡導的精神,應該成為每一個市民自覺的行為準則。
提倡文明行為、提升市民素質已經説了許多年,文明條例出台後,對仍舊把勸告當成耳旁風的,法律法規的威力就必須顯現出來。想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不能光憑基層工作者的引導和示範,還需要執法部門採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對不文明行為真正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如此這般,才能對諸如膀爺們起到警示教育,才能夠激勵公眾遠離並抵制對不文明行為,對社會風氣的形成發揮引導作用。
來源:北京晚報 | 記者 張麗
圖片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