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常莊詮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楓橋經驗”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袁鵬 通訊員 王雷 馬濤 棗莊報道

“楓橋經驗”歷久彌新,創新發展在各地、各系統層出不窮。其中,棗莊市薛城區常莊街道探索創新的基層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新模式——常回家、常愛+、常安+、常商匯、常鄉聚再一次詮釋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精神內涵。成為可複製、可推廣的基層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新模式。

“五常引領”注入“楓橋經驗”新活力

素以“萬章故里”、“鐵道游擊隊故鄉”著稱的棗莊市薛城區常莊街道,是《孟子》成書之地,抗日戰爭鐵道大隊在此逐倭滅寇,解放戰爭第一個捨身炸碉堡英雄陳金合長眠於金河山中。敢於創新,勇於擔當的常莊人集紅色文化和儒家文化之精華,堅持做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精神內涵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有機結合文章,首創了“五常引領”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新模式,為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蓬勃生機,增強了退役軍人榮譽感、獲得感、幸福感,為推動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向更高層次邁進指明瞭方向。

從“楓橋經驗”到新時代“楓橋經驗”,緊緊扭住羣眾工作這條主線,把黨的羣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極大地推動了“楓橋經驗”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健康發展。“五常引領”新模式使新時代“楓橋經驗”煥發出了旺盛活力,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健康發展中彰顯了獨特優勢,發揮了卓越作用。

“五常引領”同向聚合促和諧

“五常引領”,模式創新是關鍵,退役軍人人人蔘與是核心,社會多元同向聚合是主要路路徑。在服務保障退役軍人工作中,常莊街道以新思路、新機制、新手段謀劃和推進基層退役軍人服務保障“五常引領”工程,助推基層退役軍人服務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五常引領”:即引導在外退役軍人常回家、退役軍人常愛+,退役軍人常安+,軍創工商企業常商匯,退役軍人常鄉聚。

常回家,指積極聯繫在外常莊籍現役軍官、轉業幹部、退役軍人及烈士遺屬、子女常回家看看,關注家鄉變化,助推家鄉發展。

常愛+,指以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為主導,充分發揮退役軍人優勢,組建由48人退役軍人組成的4只志願服務隊伍,到各村居參與到脱貧攻堅、移風易俗、文化下鄉等社會各項公益事業活動。

常安+,指用好社會治理“一張網”和“薛城e張網”網格員隊伍,同時為退役軍人提供法律援助,努力使轄區退役軍人安心工作、安享生活。

常商匯,指加大對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幫扶力度,在退役軍人創業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發揮“常商會”等黨建組織和服務平台優勢,對吸納退役軍人就業企業進行資金補助和税收返還。

常鄉聚,指深入開展“人人聯繫退役軍人、退役軍人人人有人聯繫”活動,引導退役軍人常鄉聚、常相會,為助推“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五常引領”實踐創新永遠在路上

“五常引領”服務保障退役軍人新模式在奮進新時代中誕生,必將在創新實踐中更加完善。常莊街道敢於打破思想禁錮,將“五常引領”創新實踐,置於鄉村振興的大戰略中統一謀劃,推陳出新,不斷完善和創新新模式,保持對退役軍人服務保障能力的不斷提升。

時刻保持清醒判斷,敢於面對退役軍人服務保障熱點、難點,做好預知預判。常莊街道正在聚焦服務保障細節“小切口”簡化服務程序,實施流程再造,創新實行“一站式”、“下沉式”、“應需式”、“容缺式”服務模式,切實打通服務保障退役軍人“最後一米”問題。

五常引領”服務保障退役軍人新模式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學習“楓橋經驗”典型,得益於常莊街道始終堅持從退役軍人中來,到退役軍人中去,相信退役軍人、發動退役軍人和依靠退役軍人。常莊街道將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藍本,以“黨建引領”為總綱,進一步提升完善規範“五常引領”服務保障退役軍人新模式,拓寬“五常引領”範圍和內涵,切實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為鄉村振興助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2 字。

轉載請註明: 薛城常莊詮釋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楓橋經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