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記者|陳怡帆 潘俊文
實習生|楊芸
編輯|潘莉
近日,新東方旗下的“東方甄選”因雙語直播帶貨出圈,直播間一週漲粉破千萬。與此同時,對於其選品的質疑也紛至杳來。
東方甄選曾在直播間上架一款6元/根的鮮食玉米,被質疑價格太高,但主播董宇輝一句“穀賤傷農”,讓不少網友稱被講哭了,紛紛表示願意為這話買單。
6元一根的新東方玉米,農民到底能賺多少錢?紅星新聞記者採訪農產品電商、農業經濟學教授和供應鏈專家等人,發現鮮食玉米的毛利並不算高,主要依靠“薄利多銷”模式。但由於玉米品種改良、再加之產業鏈變化和電商的銷售渠道,農民的收入能比以前增加20%到30%。
鮮食玉米VS普通玉米
種植成本低、收益高、價差大
公開資料顯示,鮮食玉米區別於普通玉米,它是指乳熟期採摘新鮮果穗,以果穗或籽粒供直接食用、加工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等,其可溶性糖或支鏈澱粉含量需達到一定的標準要求。鮮食玉米營養豐富,富含花青素、微量元素、多種氨基酸。
國內鮮食玉米的種植區域主要分佈在東北三省、京津冀、甘肅、江浙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
而鮮食玉米種類繁多,品類分為白色糯玉米、金黃色糯玉米、彩色糯玉米、甜玉米、甜加糯玉米等,而每個品類下又有不同品種。以金黃色糯玉米為例,其下有墾粘1號、博斯糯9號和金糯262等種類。
鮮食玉米價格差異較大。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檢索發現,據不完全統計,同為鮮食玉米,最低價格每公斤4.6元,最高每公斤21.5元,一公斤約有4根玉米,這也意味着每根鮮食玉米價格在1.15元到5.375元間浮動。
同樣為金黃糯玉米,受產地、種子等因素影響,電商平台上的報價有12.9元/kg,16.33元/kg和29.93元/kg,據記者估算,平均一根金黃糯玉米的售價在3.22元到7.48元間。
紅星新聞記者通過對學界和業界的採訪發現,大家的共識是,與普通玉米相比,種植鮮食玉米能為農民帶來更多的收益。
一是因種植鮮食玉米的成本比普通玉米更低。山東農業大學卜德強的碩士論文 《影響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的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指出,種植鮮食糯玉米比種植普通玉米在總種植成本上低8.5%,畝增效61%,畝面積增收達254.5元,經濟效益明顯。
農小蜂BEEDATA數據平台的研報顯示,鮮食玉米生產週期較短,從播種到成熟,生長期為70天至85天,鮮食玉米產出收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鮮食玉米價格受季節性供應的影響,呈現波動狀態。經過加工,鮮食玉米增值1倍以上,真空包裝後可增值2-3倍,禮品裝後可增值3-5倍,加工企業的經濟利益極其顯著。
一重點高校的農業經濟學教授表示,以吉林省為例,以前農民種植的玉米主要做飼料用,調整農業結構,增加鮮食玉米和特種玉米等品種,有的品種可以製作變性澱粉,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了農民收益。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所高級農藝師田志國在2020年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表示,農民種植一畝地的鮮食玉米能賺500-800元,比種植普通玉米的收入高300-500元。此外,在一些電商平台上,優質鮮食玉米的售價能達到30元5根。
電商渠道的出現的確帶動了農產品的銷售。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4221億元,增速為2.8%;農村網絡零售額2.0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增速加快2.4個百分點。
玉米銷售產業鏈
電商讓供應鏈越來越高效
不過通過電商的宣傳售賣,是否有助於農民增收?提高的售價到底有多少能進入農民的口袋呢?
紅星新聞記者採訪得知,首先從玉米種植到流通上市,中間還有采摘、處理、收購、包裝、運輸、推廣和銷售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會增加成本,並最終體現在玉米的售價中。
一重點高校的農業經濟學教授表示,目前鮮食玉米的網絡銷售主要通過聯農帶農機制,即企業跟農民或合作社簽訂單,要求農民按照企業的標準種植玉米,企業收購玉米後,再加工、速凍進行二次銷售。
在抖音直播銷售農產品的森谷農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們作為二次銷售端,主要從收購商手中買入產品,“我們的銷售加上人力,總的運營成本佔商品售價的30%左右。”該工作人員表示,他們的毛利率在20%左右,“從農民的生產端、收購商到我們銷售端的利潤都不高,農產品沒有那麼高的利潤,只能靠薄利多銷。”
工作人員表示,電商帶貨的優勢主要是“有助於提高農民的土地利用價值”。森谷農也銷售吉林的鮮食玉米,由於玉米品種改良、再加之產業鏈變化和電商的銷售渠道,農民的收入能比以前增加20%到30%。
農特集團總裁、物流供應鏈專家黃剛表示,玉米成熟後,需要進行專業採摘、初加工、分級分揀品控、深加工等工作,然後再進入銷售、物流環節,“從產品到商品的過程,需要一系列品控加工的工作。以某電商生鮮品牌為例,它並不會直接買你的農產品,它要求你產地必須分級分揀、品控包裝,還要符合它的規則,中間還會產生損耗,而損耗則由收購玉米後的環節承擔”,而前述種種環節產生的成本最終計算到商品售價裏。
如果電商直播間農產品的銷售情況良好,有助於提升產品的品牌和影響力,從而促進產品品質更加穩定合規,“比如規定產品的長度、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市場會要求產區規範和穩定產能。”
黃剛認為“中間環節或渠道擠佔農民利益”的説法並不成立。他表示,中間環節有着設備、技術、人工等等投入,提高了產品的價值,真正實現從農民種出來的產品,到能夠在市場流通的商品。“應當鼓勵有渠道優勢、科技優勢和投資能力的去做升級產業鏈的投入。這樣的話,農村的農產品才能夠賣出更好的價格,這對農民、農業產區和產業鏈都是有價值的”。
可以説,玉米銷售產業鏈包含以上兩種模式。一種模式為玉米經過“種植户——收購商——銷售端”完成銷售。收購商收集種植户玉米,銷售端再購入,進行加工、選品、包裝等步驟後進行二次銷售,也可直接通過第三方電商平台進行推廣。另一種模式為“農場——電商”模式,以市場影響種植,通過簽訂訂單等形式,形成種植基地,種植符合市場需求的玉米,從而促進農產品賣出更好的價格,形成良性循環。
一重點高校的農業經濟學教授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農民的收益分成方式並不限於“一次性買賣”,“企業和農民的合作與利益分配方式不止一種,除了直接收購簽訂單外,也有農民入股,拿分紅分成的。”
黃剛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現階段,電商助農已經進入到數字化科技化助農階段,未來農業將通過消費市場去影響產區的種植。產銷之間越來越扁平化,從而達成消滅信息不對稱的目的。各大農場傾向於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扁平化的運營,供應鏈將會越來越高效。
―EN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