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小夥黎文軍。受訪者供圖
【人物簡介】
黎文軍,1992年生於越南農村家庭,2010年獲華商資助來華留學,畢業於貴州大學,2017年以來任越南優農農業機械公司總經理。
一株株秧苗密集地排佈於紅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上,在充滿水汽的熱帶季風吹拂下茁壯生長。稻米是越南人的主食,佔糧食總消費量的90%。作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國和全球最具潛力的水稻市場之一,越南吸引了眾多中國商人前來投資發展。越南小夥黎文軍因此與中國結緣。
“羅總就是我的貴人,我的家人、長輩。”黎文軍口中的羅總,是越南大洋種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羅雲飛。2009年,四川人羅雲飛在越南太原市的新泰鄉開了一家稻種加工廠,為當地人提供就業崗位,其中就包括黎文軍的母親。此前,羅雲飛已在越南打拼近十年,生意越做越大,朋友也越來越多。他資助了多名越南貧困家庭的孩子前往中國留學,希望幫他們開闊視野,未來促進中越交流。
羅雲飛注意到,加工廠中常出現一個皮膚黝黑的少年,但他並非工廠員工。一番交談後,羅雲飛得知,這名少年是正讀高中的黎文軍。他是因父親身體不好需要母親照顧,所以替母親來做工。同樣是貧苦家庭出身的羅雲飛對眼前這個90後小夥刮目相看,萌生了資助他求學的想法。
2010年,黎文軍高中畢業。在羅雲飛的資助下,本打算就此輟學的他踏上了留學中國的道路。“(去中國留學)這個夢,我之前都不敢做。”剛到中國時,語言不通是黎文軍面臨的主要難題,“上課時都是用手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在天津大學學習一年基礎漢語後,黎文軍進入貴州大學專修國際貿易。
“我的收穫可以概括為:知識、技能、思想。”黎文軍如此總結自己的6年留學生涯。他擔任了學校國際教育學院越南國別負責人,協助老師舉辦活動,幫越南留學生儘快找到歸屬感,還積極參與學校在越南的招生工作。這段經歷讓黎文軍收穫眾多友誼,也讓他結識了同為越南留學生的妻子。畢業後,黎文軍與妻子返回越南,任職於一家大型跨國企業。不久後,兩人的女兒降生,三口之家過得其樂融融。
就在此時,黎文軍又有了新的事業方向。他的恩人羅雲飛原本致力於越南稻種研究及推廣工作。隨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羅雲飛希望找到新突破點。他研究發現,越南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僅為每公頃2.4馬力,遠低於泰國的4馬力和中國的8馬力水平。如果能將優質中國農機推廣到越南,既能挖掘商機,完善種子-農機-農技-糧食加工貿易的產業體系,也可以幫助越南農民提高生產效率。於是,羅雲飛成立優農農業機械公司。黎文軍也果斷加入並任總經理。
這個選擇既是為了報恩,也是出於興趣。黎文軍記得年幼時,父輩耕作基本上都是牛犁地、人插秧、鐮刀割、手脱粒,“那時沒什麼機械化農具,勞作非常辛苦”。他相信,幫羅總推廣中國農機能降低老鄉們的勞動強度,增加他們的收入,同時也有利於自己未來的發展,於是決定把握好這個機會。
剛開始接手工作時,黎文軍遇到很多困難:對中國農機不熟悉、機器質量不穩定、缺少銷售渠道、人手少、競爭大……為了解市場,他帶着設備下農村,一邊推薦產品,一邊瞭解農户需求,經常一天就跑好幾個省市。黎文軍調研發現,中國農機有很多方面不適合越南的實際需要。例如,中國農機在越南的水田裏作業,可能會“水土不服”陷入泥沼;中國家用碾米機的篩網孔較小,無法碾出越南人愛吃的糙米。於是,他和同事們嘗試通過更換大功率電機、匹配大孔篩網等方式對中國農機進行針對性改造。
由於早期部分中國商家在農機售後服務方面缺乏經驗,一些越南農民對購買中國農機存有顧慮。於是,黎文軍將產品的售後服務時間延長3至5年,並隨時進行回訪,及時解決顧客需求。“除了改進中國農機的質量和服務,還要宣傳好中國農機,改變越南客户對中國農機的偏見。”在社交媒體上,黎文軍用短視頻介紹中國農機,賬號吸引數萬人關注點贊,他也因此被稱為“農機網紅”。在視頻中,黎文軍別出心裁地加入有關農機保養和維修的內容,幫助客户學會組裝機器和簡單的修理。這讓中國農機在越南農民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
在優農公司的線下門店裏,來自中國的旋耕機、收割機、碾米機等農機設備一應俱全。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依靠網絡銷售,優農的生意不但沒變差,一些機器還脱銷了。目前,公司農機月均銷量超過4000台,客户覆蓋越南60餘個省市。憑着對中越農機貿易的貢獻,黎文軍被評為2020首屆絲路友好使者。
下一步,黎文軍計劃開設更多門店,讓優農的銷售和服務更貼近客户。他還打算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東盟農機產品服務聯盟”,希望通過這一平台詳盡展示中國農機設備信息,更好地對接東盟客户的個性化需求,“讓更多人瞭解和使用中國農機”。
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