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來,海淀“兩區”建設累計新增項目1735個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王昊男

10月11日上午,海淀區“兩區”建設三週年新聞發佈會在中關村壹號舉行,對三年來“兩區”建設取得成就進行介紹和解讀。海淀區商務局副局長黑煜介紹,三年來,海淀區“兩區”建設累計新增項目1735個,其中外資項目439個;今年1-8月,實際利用外資達58.65億美元,佔全市的55.0%。

黑煜表示,海淀“兩區”建設三年來,形成了一批具有海淀區辨識度的標誌性成果,初步實現了國家和北京市賦予海淀區“兩區”建設的定位和目標。一是“兩區”機制築基提能,管理機制、制度創新機制、複製推廣機制、聯動創新機制不斷健全。二是數據、資金、人才、技術四大要素湧流匯聚,凸顯開放高地集聚效應。三是“創新自貿”“數智自貿”兩大特色品牌辨識度初顯,形成開放新優勢。四是中關村綜保區獲批,豐富開放功能平台。海淀區“兩區”建設已形成49項制度創新案例,其中,2項向全國複製推廣,7項向全市複製推廣;全國自貿試驗區302項制度創新成果在海淀區應複製盡複製,一批借鑑改革事項落地見效。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規劃發展處處長王春生介紹,海淀區“兩區”建設從三個方面促進開放多元創新生態,強力加速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一是“兩區”為開放式創新構築新格局。一系列先行先試改革落地見效,訪問國際學術網站、數據跨境傳輸安全管理等試點有序推進,獲批建設中關村綜保區,北京人工智能智源研究院等開放型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取得新進展,奇績創壇等國際化標杆型孵化器引領性持續增強,國際化知識產權環境不斷優化。二是“兩區”建設為高精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聚焦大信息、大健康、科技服務、先進製造等高精尖領域,三年簽約重大項目超過200個。目前全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9764家,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1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56家,獨角獸企業51家。三是“兩區”建設為打造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提供加速度。數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區塊鏈先進算力實驗平台等一批數字化、智能化新基建有序建設,數字技術在城市治理領域廣泛應用。

海淀區金融服務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劉建民介紹,海淀區金融辦研究制定了海淀區《“兩區”金融領域建設工作方案》,聚焦創業投資、金融科技、科創金融、數字金融、跨境投融資便利等重點領域,努力培育金融發展新動能。5家頭部科技企業和7家駐區央企財務公司納入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試點範圍,並在全國率先將外債便利化額度從500萬美元提升至1000萬美元,已幫助47家海淀區企業辦理便利化外債超40億美元。人保資本、君聯資本S基金、社保基金中關村自主創新專項基金相繼落地自貿試驗區,全市首家“自貿試驗區”銀行——農業銀行自貿試驗區分行,以及中國銀行、北京銀行等一批自貿試驗區專業服務機構相繼設立,建信消費金融公司在海淀區完成註冊並獲批開業,螞蟻集團創新科技總部成功落地海淀區。與此同時,以“兩區”建設為統領,以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為出發點和着力點,也積極在創業投資中心建設、企業上市培育中心建設和金科新區建設方面有所作為。

中關村海關副關長高靜介紹,作為全國首個以“研發創新”為特色的綜合保税區,中關村綜保區具有税收政策、貿易管制類政策、保税監管政策、外匯政策及特殊貿易便利化措施等政策優勢,以及特殊物品查驗平台、超潔淨查驗平台、公共研發服務平台等特有功能優勢。下一步將通過用足用好“保税、免税、退税、免證”等優惠政策,發展一批新型貿易服務業態,推出一批涉及多部門、多領域的政策制度創新成果,聚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培育一批集成電路、醫藥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服務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成為科技型初創企業推進研發創新的主平台,助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下一步,海淀區將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發揮好海淀區在科技創新、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金融科技、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優勢,用好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關村綜保區“四區”疊加政策,圍繞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硬科技產業等開展系統集成創新,形成更多引領性、標誌性制度創新成果,為中國高水平開放促進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25 字。

轉載請註明: 3年來,海淀“兩區”建設累計新增項目1735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