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2022:看慣吉利長城後,誰來為榮威名爵們續命?

由 聞人海瑤 發佈於 綜合

屬於中國車的2021年,大體上是幸福的。

隨着各大中國品牌紛紛交出銷量答卷,吉利的132.8萬與連續5年產銷破百萬,長城汽車的128.09萬與連續6年銷量破百萬,長安汽車的自主品牌乘用車120.42萬輛,再加之比亞迪的總銷量破73萬台,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接近60萬台。一切的成績都在説明,“中國汽車消費者對頭部中國汽車品牌已經建立了新一輪的信心。”

這種信心可以是,在手握10萬元的時候,Pass朗逸、寶來,而去下單逸動PLUS、秦PLUS DM-i,這種信心更可以是,在15萬元以內的SUV市場裏,幾乎多數人都會放棄合資品牌。再看着MPV市場裏傳祺GM8在撼動別克GL8的地位,一切都讓人對中國汽車品牌充滿信心。

2021年的汽車話題裏,大多在談及,中國車在面對合資品牌時為何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頭部企業,為何斗的贏合資車?

這個問題的答案,交給技術創新+履約能力。事實上,當下的中國造車新勢力快速崛起,蔚來汽車、小鵬汽車身上所體現的,即為技術創新-刷新用車體驗,履約能力-自己所宣傳的與消費者認知基本相符,不違背事實。

從技術創新的落地能力看,頭部企業紛紛交出了自己的差異化答卷。以吉利汽車為例,BMA、CMA、SPA、SEA四種新架構,已經令其面對全球差異化標準和用户需求,可提升研發效率30%,縮短新車型交付週期,降低採購和製造成本。再加之,燃油車可實現FOTA能力,旗下多款車型具備和完成了多輪OTA升級,其在智能化表現上超過合資品牌。以及,在合資車的傳統能力-動力總成上,2.0TD繼續完成列裝,打出了明顯差異化。

消費者在面對同等預算時,吉利給到與沃爾沃聯合開發2.0TD發動機的表現,已經能很好實現對1.4T及1.5T的相應降維打擊,譬如吉利星瑞面對大眾豐田時的優勢。在新技術/傳統技術的研發路徑中,吉利的身份均為聯合研發,甚至在很多領域處於主導研發,能明顯察覺其創新能力的進步。

目前其市場結構為,CMA平台下的車型基本全部銷量表現優異,星越L、星越S、領克等多款車型組成的矩陣,實現了平均售價在15萬元以上超30%的高價值產品佔比。

長城汽車的128萬+銷量數字背後,同樣以技術創新為主導。同時,較之吉利汽車而言,長城汽車還在營銷領域開花結果,用花式起名很好的破局了傳統營銷難題“讓人記得住,又不落入俗套”。拋開營銷創新不談,悉數其2021年的新技術應用,涵蓋了傳統燃油動力、新能源混動動力、PHEV動力、動力電池安全、線控底盤、電子電氣架構等多個領域。

3.0T V6發動機、DHT混動、大禹電池、線控底盤、SOA理念的電子電氣架構等等,再加之智能化部分的增益,長城汽車留給消費者的印象顯然和之前產生了明顯的差異。

從智能化上,有新旗艦哈弗神獸,從硬派越野上,有坦克300這種熱銷品,再加之3.0T V6的坦克500推出,皮卡市場的差異化等等,最終長城在芯片荒裏穩住了基本盤,並找到了增量空間。

自我儲備,全球整合,多點開花,屬於長城汽車的技術進步關鍵詞。

至於比亞迪、長安汽車的成績,同樣如此。2020年,比亞迪留給新能源市場的印象是“刀片電池”的安全,而在2021年,則是DM-i的橫空出世,油電同價,甚至新能源車型價格低於傳統燃油車。加之長期以來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口碑美譽度等,直接用PHEV技術破了傳統HEV的局,不用花費太多的成本,就能買到享受補貼政策以及低油耗的車型。2022年,DM-i會基本完成比亞迪王朝車型的陸續換裝,它在面對合資車時的優勢,自然被進一步放大。至於比亞迪為何能做到油電同價甚至低價,關鍵的原因在於核心技術自研,甚至從原料層面就開始掌控,最終對成本的控制力無出其右。

長安汽車的技術表現,亦是保持長期持續創新的節奏。近幾年的市場進程中,藍鯨動力已經成為其一張名片,高動力/低油耗之間的均衡,高熱效率允許無邊界中網的設計等,都讓車輛在消費者端能擁有明顯記憶。從市場結構上看,1.5T+8AT、2.0T+8AT、1.4T+DCT、1.5T+DCT的多種組合,均能交出好的加速/油耗成績,另外加之智能化的持續不斷迭代等,在與合資車的同場競技中,自然也是彰顯了差異性優勢所在。

在同等價格區間中,交出同等水準甚至表現更優的動力技術,在智能化領域打出明顯差異化,並在核心技術領域可控可進化,以及近幾年成功經歷了消費市場的品質考驗後,頭部企業在於合資品牌的競爭中拿到優勢其實是水到渠成。不過,隨之而來的還有下一個話題,腰部企業/此前的準頭部企業,如今的境遇為何南轅北轍。

頭部之外的,另一種境遇

從銷量數字和近幾年發展趨勢來看,上汽乘用車旗下的榮威、名爵兩大品牌,顯然是腰部企業中的準頭部。2021年交出的成績單,突破80萬台,但與吉利、長城、比亞迪、長安所面臨的消費者認知情況不同,儘管銷量數字尚可,但卻很少被消費者列入優先備選名單中,也自然不存在於競爭合資品牌的名單中。

上汽乘用車(榮威+名爵)的崛起,始於2016年的“全球首款互聯網SUV”榮威RX5的推出,其全年銷量突破32萬台,較2015年的17萬台增加了接近一半(15萬台)。同時藉由當時的SUV紅利,榮威RX5銷量連續單月銷量破2萬台,上汽乘用車最終排在2016年的第八位,超出北汽紳寶全年銷量近10萬台。接下來的2017年,隨着阿里賦能的斑馬系統逐步在榮威/名爵車型上進行列裝,其銷量表現在發生着比較好的上漲,但從2019年開始逐步劇烈波動,經歷2020年疫情,再到2021年的銷量榜單發佈,官方宣佈“上汽乘用車首次突破80萬台年銷量”。

鑑於榮威/MG名爵兩家企業均從英國羅孚進行收購,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上汽集團對品牌的不同分配是,榮威主要針對中國市場發力,MG名爵對榮威在中國市場進行補充,同時因其在英國/東南亞有着相應的工廠產能,也在主攻海外市場。這,從MG名爵的海外銷量近幾年來不斷增長,能很清晰的看出。

但,也就在這一表格之中,我們還能很清晰的發現3個關鍵信息點:

1.從2019年開始,榮威/MG名爵二者的銷量持續處於下滑,也就在這一年的7月,升任上汽集團副總裁5年之後的王曉秋從此前主導上汽乘用車,升任上汽集團總裁;

2.從2019年開始,榮威/MG名爵品牌在汽車市場中的技術迭代基本無新品,1.0T、1.3T三缸發動機,乾式雙離合變速箱為其近幾年間的核心技術升級,也就在這一階段中,此前被譽為中國車企最好技術創新能力的上汽泛亞(主要的技術支持歐寶,在2017年被PSA收購)沒有再推出太多創新,也從這時開始,榮威/MG名爵的關鍵技術換代基本與通用汽車低端技術保持高度一致;

3.從2019年開始,儘管在銷量數字上榮威/MG名爵交出不錯的成績單(尤其是2021年的破80萬台),但從市場感官中你我能在日常生活中見到越來越多的吉利、長城、比亞迪、長安新車,卻少見上汽自主相關車型。核心原因即為,其銷量數字的操作中,中國/海外市場之間有着數字上的博弈。以整體銷量數字,減去海外市場銷量(按官方公佈數字,2021年目前只公佈了同比數字,未公佈銷量數字),MG名爵的銷量在中國市場其實是逐步走低。從2018年的20萬台,到2020年時已進入10萬台以內,而隨着2021年海外銷量的日後發佈(目前處同比增長),才能看到真實情況。

也就是説,覆盤近幾年間的上汽乘用車(榮威+MG名爵)真實發展狀況,和頭部中國車企之間出入極大。中國市場的銷量在不斷下滑,3年間在智能化/動力技術上均為給出創新升級,相比頭部企業們能與合資品牌硬碰硬正面競爭,榮威+MG名爵的銷量建立在“爭搶低質市場”基礎上。

這點,從其主銷車型的價格制定上,可見一斑。

榮威RX5:2016款,9.98-18.68萬元,現款,9.33-13.98萬元;

榮威RX5 MAX:目前的主銷緊湊級旗艦SUV產品,指導價12.98-16.58萬元;

榮威i6:2017款,9.48-14.38萬元,現款,8.98-11.28萬元。

MG名爵品牌的主銷車型價格制定曲線,同樣如此,不斷下行。

名爵5:目前的銷量擔當,指導價全系已切入10萬元以內,為6.79-9.99萬元;

名爵ZS:目前的SUV銷量擔當,發力區間亦在10萬元左右,指導價7.88-11.28萬元(全系11款車型,7款處10萬元內)。

寫在最後:

簡言之,在當下的汽車行業升級優質發展大環境下,並非所有好的數字都是值得誇讚的。中國汽車品牌所呈現的發展狀態,分成3種比較明顯的格局。一種是頭部企業們的向上,正面競爭,一種是尾部企業們的掙扎,尋求突破點。

還有一種,則是例如榮威、MG名爵這類腰部企業的發展走勢,沒有特別明確的方向,在產品端沒有太多實際進步,但營銷領域卻頻頻發力。於是,留下的印象便是幾年前的飆高鐵展示性能、拉飛機體現動力,卻並不能真正在市場中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