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本報記者 吉蕾蕾

  千里南水,一路向北奔湧,潤澤北方大地。水利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年度累計供水量78.2億立方米,相機實施受水區生態補水22.93億立方米,達到2014年通水以來的最大值,充分發揮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的供水功能。

  南水北調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南水北調自通水以來,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受水區的供水格局,改善了沿線生態環境,提高了大中城市供水保障率,也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水支撐。截至目前,北京城市用水量75%以上為南水,北京中心城區供水安全係數由1提升至1.2;天津14個行政區居民用上了南水;河南有13個城市受益,其中多個城市主城區100%使用南水;河北邯鄲、石家莊、滄州等市90多個縣區受益,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北方大中城市基本擺脱缺水制約,沿線6500多萬羣眾均受益於南水。在江蘇,形成了雙線輸水的格局,蘇中蘇北地區防洪排澇抗旱能力大力提升。在山東,南水北調幹線及配套工程體系構建起了“T”形輸水大動脈和全省骨幹水網體系,通過近1200公里幹線工程與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和其他水利工程相銜接,形成了南北相通、東西互濟的現代水網工程體系,有效緩解了山東長期過度依賴黃河水和地下水的困境,實現了長江水、黃河水、當地水的優化配置和聯合調度,為城市供水、沿線生態等各方面用水提供了保障,山東總受益人口達3000多萬人。

  與此同時,南水北調在推動整個受水區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今年8月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生態補水量累計已超47億立方米,東線一期工程通過幹線工程引南水向南四湖、東平湖補水超3.74億立方米。通過實施華北地區生態補水,南水北調向沿線七里河、滹沱河、瀑河、北拒馬河等20條河流進行生態補水,天然河道得以階段性恢復,水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河北省石家莊的滹沱河曾一度斷流,南水北調讓它再一次恢復生機。“近兩年有了水,能看見小魚小蝦,野鴨子也來了,老人和小孩都喜歡到這裏玩。”滹沱河周邊羣眾由衷地表示。

  水生態環境的改善,進一步拉動了沿線地區的生態經濟發展。以河南淅川縣為例,該縣在南水北調丹江沿線建成32個精品生態觀光示範園,6.5萬渠首農民吃上“生態飯”,帶動1.2萬名貧困户年增收近2萬元。

  此外,南水北調持續調水還穩定了航道水位,改善了通航條件,延伸了通航里程,增加了貨運噸位,大大提高了航運安全保障能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東線一期工程建成後,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南航段從東平湖至長江實現全線通航,1000噸至2000噸級船舶可暢通航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噸,成為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

  水利部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南水北調將持續發揮自身優勢,各部門也將認真貫徹“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全面加快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建設,早日構建完善的“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總體格局,持續提高水資源支撐、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能力,充分發揮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支撐作用。

  吉蕾蕾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4 字。

轉載請註明: 南水北調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