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第一個五年,謀劃好“十四五”時期發展十分重要。在“十四五”規劃即將出台之際,中國生產力學會部分戰略專家圍繞“十四五”規劃中一些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展開深入研究,並形成了重點內容和討論成果。
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家也在抓緊制定“十四五”規劃,只有準確地判斷經濟成長和產業進化的階段性特點,才能做出符合國情世情的戰略選擇,因勢利導地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的台階。
認識經濟成長、產業進化的發展階段和總體趨勢
一是我國正處在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國民經濟中先進生產力及其發展潛力開始凸顯出來,迅速發展的消費互聯網,開始向產業互聯網轉型升級。產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標誌,也是生產力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載體。產業互聯網發展會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十四五”時期,要適應經濟成長和產業進化的新趨勢,進行相應的發展戰略選擇和生產力佈局安排。
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由大到強、由國際跟跑者向並跑者轉變的關鍵時期。中國過去是一窮二白,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一直是在跟跑,現在開始逐步進入並跑、在一些領域出現領跑的現象。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上,以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高質量發展為支點,着力推進城鄉、地區、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協調發展和強國目標;在三次產業層面,加快建設綠色農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人力資本、產品質量和科技研發應用強國;在基礎設施層面,建設交通路網、信息網絡、水利渠網、海洋航運、航空航天強國;在社會人文層面,建設文化教育、健康體育、生活品質、平衡發展、綠色生態、安全防務、民主法治強國。
三是我國開始進入國際競爭日趨複雜的歷史時期。“十四五”時期,我國除國內需要着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外,在國際關係上,已經進入國際競爭日趨複雜、大國博弈持續緊張時期,偶發性、突發性事件隨時有可能發生。
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產業發展
產業進化特點、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競爭環境,要求我國在“十四五”時期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過程,以國際國內經濟雙循環,打造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新格局。
一是順應產業進化和經濟成長新階段的要求和趨勢,大力發展產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平台。我國產業進化的階段與特點,表明“十四五”時期加快產業互聯網發展不僅極為必要而且大有可為。在生產力發展進步的重大歷史轉折階段,要利用老基建優勢和新基建戰略,大力發展信息技術共享平台,創新產業門類和發展模式,推動信息網絡技術向各個產業加快滲透和深度融合。
二是以信息網絡技術和生產物聯體系改造傳統產業,推動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協同整合發展。如同消費互聯網的初步發展迅速改變傳統商貿服務業一樣,“十四五”時期,要利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加快改造各個產業門類,形成既千差萬別、事無鉅細又通用共享、無縫鏈接的產業互聯網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改善農業發展的技術基礎和物流條件,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先進技術改造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提升農產品及相關產業的生產物流能力、產品品質質量,品牌名牌價值。
國際間製造業技術變革和模式轉型迫在眉睫,我國也有許多短板,關鍵是要加快傳統制造業與人工智能、增量製造、信息物流等的深度融合,推動各個產業門類的信息物聯改造,以搶佔第四次工業革命先機奠定強國建設基礎。
三是以金融系統性開放提升國內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現代化水平和資本全球化配置能力。近年來,我國加快了關鍵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領域的對外開放。汽車製造業以及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行業,先後取消外資股比限制,QFII和RQFII也取消了投資額度限制,中國逐步成為全球最為開放的新興市場經濟體。
“十四五”時期,要繼續以制度性開放推動基礎產業、重點服務業對外開放,推動和延續國際資本向我流動、深度融合以及雙向流動、優化配置的資本全球化進程。
還要處理好擴大對外開放與深化國內改革的關係。對外開放首先要加快國內改革、對內開發。當然,與改革開放相伴隨的,要提高風險識別和管控能力,保障國家經濟金融安全。
四是以新舊基建相互結合、加快融合,推動基礎產業、公共服務領域改革開放、提高生產生活性公共服務能力。經濟領域中的廣義公共品除規則、公平、安全等制度要素外,更直接的還有資源、網絡等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生產要素。這些領域的市場適應性改革,既要符合市場公共品性質、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又要兼顧產業特性、技術規律和社會治理結構;既要進行錯綜複雜的體制改革創新和經濟利益調整,又要構建稀缺要素、網絡體系均衡配置機制和共享服務平台;既要對自然壟斷業務進行商務營利模式創新,又要信守政府規制理念、政策和管理體制。
五是以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為重點,着力平衡地區、城鄉乃至經濟、社會、生態發展。要從經濟成長和社會公平的雙維度確立改革政策和發展戰略,以持久有效的城鄉發展政策和地區發展戰略,有針對性地幫扶弱勢羣體、農業農村、經濟欠發達和環境損害嚴重地區,重點緩解發展不平衡問題。即便是先進生產力發展,也要關注其收入分配效應。因為技術進步既可以促進生產力發展,也可以影響社會公平。
(作者系中國生產力學會戰略專家、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原司長、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