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恩霆
22日,美國總統拜登結束訪問韓國的行程,抵達日本開始訪問,繼續其鼓吹推銷所謂“印太戰略”的首次亞洲之行。23日,拜登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晤。他在日本期間的一個重頭戲,是24日舉行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峯會,以及正式啓動所謂“印太經濟框架”。
美國總統拜登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印太戰略”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它脱胎於奧巴馬政府時期極力推進的所謂“亞太再平衡”戰略,在特朗普2017年11月首次亞太之行時被正式拋出,可謂“亞太再平衡”的升級版。
儘管美國打着所謂“自由開放”的旗號,但在其推動“印太戰略”的過程中,卻處處暗藏小心機、大搞“小圈子”,行封閉、遏制和對抗之實。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就是一個典型“小圈子”。
“四方安全對話”始於2007年,由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提議發起,曾被視為拼湊“亞洲版小北約”。但隨着安倍第一次執政草草收場,這個機制也陷入停擺。直到2017年,特朗普政府拋出“印太戰略”,重新激活了這一機制。
拜登上台後,美國繼續利用“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做文章。去年3月,美日印澳首次在這一機制框架下舉行視頻峯會。去年9月,拜登又在白宮主辦美日印澳領導人首次線下會晤。
去年9月,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領導人首次線下峯會在白宮舉行。出席那次會議的分別是美國總統拜登、印度總理莫迪、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時任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
美國希望藉此鞏固美日印澳作為“印太戰略”戰略支點的作用。然而,這個“小圈子”卻存在一個極為顯眼的“短板”——印度。俄烏衝突爆發後,日本、澳大利亞緊跟美國腳步,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但無論美日以及英國等西方國家如何施壓,印度都不為所動,非但沒有選邊站隊,反倒加大從俄羅斯進口石油。
説到底,“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看似符合“印太戰略”架構,實際上卻是一個有先天不足的“跛腳鴨”。不僅如此,“印太戰略”聽着挺唬人,本質上卻“外強中乾”。
美國深知單靠畫大餅沒法拉幫結夥,於是拜登政府又搞出個所謂“印太經濟框架”,利誘盟友和地區國家。其實,這是拜登政府在為“補課”交學費。
奧巴馬時期,美國推進“亞太再平衡”的同時,在經貿領域力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試圖在亞太地區紮上一圈帶有排他性的圍欄。熟料,打着“美國優先”旗號、大行單邊主義的特朗普政府退出了TPP。
後來,日本等原TPP成員繼續推進談判,最終達成《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沒有美國摻和,CPTPP也展現出更多的開放性。此外,亞太地區另一多邊貿易框架《區域全面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從今年開始生效。
錯過這麼多之後,為了讓美國主導多邊貿易規則制定,以便維持霸權地位、推進地區戰略,拜登政府另起爐灶,在去年10月美國-東盟視頻峯會期間提出“印太經濟框架”。
這個經濟框架包括“公平有彈性的貿易、供應鏈韌性、基礎設施和脱碳、税收和反腐”四大支柱,美國宣稱將依據是否“支持美國價值觀和規則”來決定邀請參與。
如此赤裸裸地搞“小圈子”,着實符合拜登及其政府善於搞所謂“價值觀外交”一貫作風。這樣一來,“印太經濟框架”也就不再是——當然也從未是——單純的經濟框架,而是淪為美國維護地區經濟霸權的地緣政治工具。
5月12日,美國白宮降半旗悼念新冠逝者。當天,拜登在白宮網站發表聲明説:“今天,我們紀念一個悲劇性里程碑:100萬美國人死於新冠。”(新華社)
當前,美國國內新冠疫情死亡病例數已超百萬,這令人震驚,更令人悲哀。當前,美國國內通脹率已飆升至40年來的最高點,成為拜登口中的“首要任務”,也成了拖累民主黨中期選舉選情的“首要負擔”。當前,美國國內又出現閃現白人至上主義、帶有恐怖主義性質的槍擊事件,作為總統的拜登卻説“無奈可做的事不多”……
國內一堆爛攤子來不及收拾,拜登政府依然樂此不疲地在世界各地製造矛盾和對抗。不僅一個勁兒地給俄烏衝突火上澆油,現在又跑到亞太搞小動作,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