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福州9月19日電( 周偉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強 )“我是從武漢來的台灣青年。在今年以前,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自我介紹。但此時此刻講出來,我覺得非常有價值感。”今天上午在廈門召開的第十八屆海峽青年論壇上,來自武漢的台灣籍青年薛穎穜這個簡單的開場白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今年年初,正在武漢籌拍電影的薛穎穜遇上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去留問題擺在面前,“如果回去,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武漢?不回去,遠在台灣的家人每天都瘋狂地給我打電話,覺得武漢太危險了”。想想黃鶴樓的美、熱乾麪的好吃以及當地人的熱情,在武漢工作生活了兩年多的薛穎穜,最終選擇放棄搭乘包機回台灣。
在武漢“封城”的最初幾天,從住處到辦公室的步行途中,薛穎穜拍下所見、寫下所感,並及時轉發給台灣的親朋好友。在他看來,只要展示真實的狀況,謠言就會不攻自破,家人的擔心也會逐漸解除。隔離的60多天時間裏,焦慮總是難免的,“但是當我看到那些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忙碌的身影時,心就安了下來,我看到整個國家的凝聚力。”當鍾南山院士眼含熱淚説出“武漢是個英雄的城市”時,薛穎穜也哭了,“這大概就是大家所説的‘共情’吧,因為親身經歷,因為共同融入,我能理解這座城市的不容易和偉大。”
武漢解封之日,薛穎穜用自己封城期間拍攝的素材,製作了一部名為《76天台灣導演在武漢》的紀錄片。很多在大陸的台灣朋友主動在片中出鏡,異口同聲:“我是台灣同胞,我挺武漢”。“那個瞬間,我感覺到我們真真切切地連結在一起,血脈沸騰,心潮澎湃。”薛穎穜説。
隨着疫情漸漸好轉,薛穎穜籌拍的電影也於6月6日重新開機。“有夢想必然會有挑戰。應對挑戰最好的方法,就是迎難而上。只有經歷過挑戰的夢想,才更有現實意義。”這是他經歷疫情之後的感悟。
13年前來廣州的台灣青年鄭明嘉也經歷了很多挑戰:銀行卡怎麼辦?手機卡怎麼辦?房子要租在哪裏?此後8年,鄭明嘉走了許多彎路。“台灣青年到大陸,單打獨鬥真的不行”,鄭明嘉想到了“抱團取暖”。
2016年,鄭明嘉成立“廣州台灣青年之家”,他希望“以台助台、以台引台”。4年來,鄭明嘉往返台灣數百次,引導上千名台灣大學生到廣州及大灣區實習、就業、創業。“看到他們在祖國大陸抓住機遇,就像看到當年的自己。”鄭明嘉因此被稱為“台青大家長”。“大灣區擁有眾多的人口與廣闊的市場,在這9+2的市場中,台灣青年會有很多機遇。台灣青年之家也很樂意為台灣年輕人搭建一個橋樑,讓他們能過來看一看大灣區的機遇。”
就在鄭明嘉到廣州的前一年,20歲出頭的台灣姑娘朱慧寧隻身來到上海。不過,在上海的幾個月,她花光了所有的積蓄,卻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機遇。於是她返回台灣,等待機會。
這一等,就是10年。
2016年,伴隨互聯網的發展,朱慧寧成為台灣第一代網絡直播的主播,她清楚地記得直播的第一個月,就有約8萬元人民幣的收入。“網絡直播是大陸當下的時代風潮,我應該到大陸去融入這個風潮,這才是真正的創業。”她説。
朱慧寧再次奔向海峽對岸。當她通過“小三通”來到廈門,準備從廈門搭乘飛機前往上海時,突然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什麼不直接留在廈門呢?我們講一樣的閩南話,吃一樣的蚵仔煎。”就這樣,朱慧寧臨時改變主意留在了廈門。
事實證明她的選擇沒有錯。“廈門以及整個福建,對台灣年輕人的包容度都非常高,人親土也親。”朱慧寧感覺“自己就像一滴水,迅速融入這片土地。雖然是第一次來,但好像天然就很熟悉”。
直播的工作是辛苦的。才藝展示、户外直播、美食介紹、寵物生活、電競電玩,都是朱慧寧直播的內容。清新的形象獲得廣泛傳播,朱慧寧的直播平台如今積累了20多萬粉絲。“越瞭解大陸,就會越覺得,這是一片願意給年輕人機會的土地,是一片你努力就會開花的土地。”在單打獨鬥了一陣子之後,朱慧寧成立了“寧家軍”傳媒MCN機構。“寧家軍”現有2500多名主播,除了來自中國台灣的主播之外,還有來自祖國大陸各個省份。“每每降落在廈門高崎機場,我就會覺得自己回家了,我已經深度融入其中。”朱慧寧説。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海峽青年論壇主旨論壇上,多名台灣青年呼籲,兩岸青年交流不能斷、不能停、不能少,兩岸青年之間不怕有問題、有矛盾,就怕不交流。團福建省委書記、福建省青聯名譽主席肖華鑫表示,“兩岸青年一定可以克服阻隔,加強交流交往,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中實現青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