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秀麗的吉林省舒蘭市天德鄉三梁村地處偏僻,曾是省級貧困村,村民窮得叮噹響。如今,通過搞活集體經濟,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全村跨過了貧困線,正在奔小康。
2013年,李林森任職三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盤點家底時他被潑了盆冷水:集體賬上不僅沒有一分錢,而且負債十幾萬元。隨後,三梁村召開了黨員和村民代表會議,大家一致認定,要發展,就必須讓“當家人”把“家”當起來,搞活集體經濟。
當時的三梁村要錢沒錢,要產業沒產業,大家唯一的指望就是返鄉“能人”李林森。為了把散了的心聚起來,李林森叮囑“兩委”班子,無論多忙,一定要把村民的事放在第一位。
三梁村人均土地不足4畝,種植傳統作物收入不高。李林森結合自己的養豬經驗,提議村民先從拿得準的營生入手,入股養豬。為打消村民的顧慮,村委會決定成立吉林六合源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李林森自掏腰包建養殖場,發展肥豬養殖產業。
在李林森的帶動下,29户羣眾募集原始股金345萬元,村集體以土地入股20萬元,利用扶貧經費,幾個貧困户也入了股。為了根治老百姓普遍擔心的豬瘟問題,李林森乾脆搬進了豬室,和豬一起住了3年。李林森的帶頭行為感動了村民,也給村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2015年年末,企業首次股東分紅240多萬元,其中,村集體經濟分紅18萬元,大多數村民看到了希望。
養殖業取得了初步成績,但村子依然是個差村、弱村。2016年,三梁村被省裏確定為省級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户達28户59人。
“這些貧困户一輩子就紮在土地裏,那就把土地的優勢發揮到最大,把養殖業和種植業‘捏’到一起。”一位老鄉嘮嗑時説到地形地勢,啓發了李林森。三梁村雖處在半山區,地勢不平,但有一個優勢,就是東南比西北高,這樣農作物的光照時間比較長,晝夜温差還大,非常適合種植雜糧。
2016年,李林森考察市場,找準商機,帶領大家成立種植合作社,將村裏傳統的玉米種植轉成豆類、高粱等雜糧種植,深加工成豆油、高粱酒等,打造綠色原生態“三稻粱”品牌。雜糧種植與養豬形成“內循環”,豬場糞便轉化成有機肥料投入種植,增收的同時還改善了生態環境。綠色生態無污染,加上直播帶貨等營銷方式,逐漸打開了產品知名度。
三梁村的高梁酒現在主要銷往上海、廈門、珠海、北京。李林森説:“我們的口號是做農產品中的‘愛馬仕’。”高梁酒供不應求,不少貧困户在酒廠找到了活兒。
以養殖帶種植,經過多年發展,三梁村已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條。目前,合作社固定資產達到1500萬元,耕種土地1500畝,2019年給成員分紅63萬元。依託集體經濟的發展,三梁村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村裏修了路,免費為村民改造自來水管網,免費為村民維修房屋和圍牆,讓所有村民都住上磚瓦房。村裏建設了600平方米休閒娛樂廣場、1200平方米觀賞花海、1000平方米標準塑膠籃球場、280平方米村民議事中心、500米延長木質觀光棧道……
村子富起來了,成果要與每一位村民共享。村裏78歲的孤寡老人陳玉芬,除了每年收到合作社的分紅與殘疾補助,村裏還給她以及所有60歲以上的老人,都免費參加了新農合。陳奶奶接受採訪時説:“現在我可滿意了,我哪樣都滿意。”
村民王振龍原本是村裏出了名的貧困户,常年在外打工,由於工作不穩定,多年沒有攢下一分錢,也沒法照顧生病的妻子。轉機出現在酒廠裏,靠釀酒,王振龍不僅攢下了錢,還能照顧家裏,生活有了指望。用他的話説就是“過上了以前連想都不敢想的小日子”。
如果説最初是窮則思變,那麼如今的發展則是居安思危。打開三梁村的發展規劃圖,發展目標清晰可期:在農業種植上,要形成更長的產業鏈;找到新的經濟的增長點,通過旅遊和研學進一步提升村子的知名度……如今,提到三梁村,大家再也不會皺着眉,村裏人的腰桿硬得很。
“抱團發展集體經濟,是適合三梁村的發展之路,我們一定會堅定地走下去,實現強村和富民的雙贏,爭取在鄉村振興的榮譽牆上留下三梁村的名字。”李林森説。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