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英國,雖是戰勝國,但國力已經大幅度衰弱,再也沒有了昔日“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此時英國對世界上許多英屬殖民地的管控,呈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狀態。在英屬印度,當時的英國政府面臨着非殖民化運動的起和印度內部不同教派之間的激烈矛盾。
為了妥善應對這些問題,英國駐印度的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在1947年提出了“蒙巴頓方案”,這個方案的核心是“印巴分治”,根據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的分佈將印度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讓他們互相對立。由於當時伊斯蘭教徒存在於印度的東西兩個部分,因而產生了東、西巴基斯坦。
説實話,英國人這一招真是陰毒,或許也是他們的慣用手段。因為在1949年的中國,英美也同樣想讓毛澤東和蔣介石和談,劃江而治。幸虧當時的毛澤東決定“宜將剩勇追窮寇”,才沒有出現類似印度今日之局面。
1949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同年的8月15日印度也宣佈獨立。兩國都宣佈獨立後,就馬上開始了教徒大遷徙,大批在印度的伊斯蘭教徒逃亡巴基斯坦,同時,許多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逃亡印度。這場教徒遷徙引發了嚴重的混亂和衝突,兩派之間經常互相廝殺,不少人被強制離開家園,成為了無家可依的難民。僅在旁遮普地區,就有至少50萬人在衝突中喪生。
克什米爾地區面積19萬平方千米,包括克什米爾谷地、查謨、拉達克、蓬奇、吉爾吉特和巴爾蒂斯坦,其中克什米爾谷地土壤肥沃,是克什米爾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克什米爾地區中的達拉克曾經是中國領土,清軍入藏後,逐步加大了對西藏的控制管理,拉達克也作為西藏阿里地區的一部分,編入了嘉慶年的《大清一統志》中。後來,清政府末期腐朽不堪,遭到西方列強的狠揍。1846年,英國在沒有清朝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就將拉達克劃入克什米爾版圖,後來印度獨立後接手了這塊原本屬於中國的“小西藏”達拉克。
克什米爾地區,雖然絕大多數人口為伊斯蘭教徒,但領導各地區的王公土邦又多是印度教徒。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如果一個地區印度教徒佔多數,它就劃歸印度,反之劃歸巴基斯坦。所以,克什米爾地區到底應該歸屬於印度還是巴基斯坦,就成為了一個歷史遺留問題,圍繞這個地區的領土爭端變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之間的武裝衝突。
1947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這次戰爭打了一年多,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其餘都被巴基斯坦控制。顯然從戰果上來看,印度在這次戰爭中勝於巴基斯坦。
1965年8月,巴基斯坦軍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發生戰鬥,爆發了“第二次印巴戰爭”,巴軍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本次戰爭巴基斯坦取得決定性勝利,印度慘敗。在聯合國調停下,印巴在9月23日正式停火。
1971年11月21日,印度觀察到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於是趁機向東巴基斯坦的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爆發了“第三次印巴戰爭”。常言道,內亂必生外患,對於巴基斯坦而言正是如此。這次戰爭中印度不僅在兵力上佔據優勢,而且抓住了巴基斯坦致命的薄弱點。
東、西巴基斯坦在印度次大陸的兩側,它們之間主要靠海上運輸。印度出動航母封鎖孟加拉灣,擊沉巴軍多艘軍艦後,徹底封鎖了東巴和西巴的聯繫。在孤立東巴守軍後,殲滅之,並將東巴基斯坦扶植成獨立的孟加拉國,肢解了巴基斯坦。這次戰爭巴基斯坦虧大了,直接損失了整個東巴基斯坦。
“印巴衝突”是殖民主義破產後的歷史遺留問題,如今,克什米爾南部屬於印度,北部屬於巴基斯坦,但兩個國家都想完全控制整個克什米爾。克什米爾地區的關鍵地理位置,決定了印巴衝突將會長期存在。“印巴衝突”的背後是大國之間的博弈,他們是不會讓“印巴衝突”很快得到解決的,因為這樣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文中圖片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