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100萬美國人死於新冠,但“危險還在繼續”
當地時間5月12日,為悼念100萬美國人死於新冠肺炎,白宮降半旗。
當地時間5月12日,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聲明稱,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達到100萬是一個“悲劇性的里程碑”。這是5月9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宣佈美國新冠累計死亡病例突破100萬以來,美國政府正式承認這一數據。作為全球醫療技術最先進、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美國卻成為全球首個新冠死亡人數破百萬的國家。“全球最大抗疫失敗國”的血淚教訓足以警醒世人。
100萬條鮮活生命消逝,是美國政客無視民生、玩弄政治的惡果。拜登在聲明中稱,“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損失。”然而實際上,自新冠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抗疫工作卻一次次陷入政治鬥爭的泥淖,在美國政客操控的政治遊戲中“每一個生命”從未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兩年多來,美國地方政府、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動輒為一些防疫政策鬧上法庭,在冗長繁瑣的司法程序中浪費了抗疫的一個又一個窗口期。從華盛頓到地方,兩黨政客圍繞核酸檢測標準、是否應戴口罩、是否復工、醫療物資分配以及救助法案條款等頻繁展開拉鋸戰,延遲了抗疫措施的實施。拜登政府最新一項價值225億美元的新冠開支法案,再度成為兩黨在邊境和移民問題上討價還價的籌碼。正是在美國政客無休止的政治操弄中,美國人的生存權和健康權淪為了“權力遊戲”的犧牲品。
100萬條鮮活生命消逝,是美國社會高度撕裂對立、反智主義橫行的惡果。過去幾十年美國經濟社會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在美國社會引發了針對“身為美國人意味着什麼”“誰能代表美國”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的爭論,並最終在選舉政治和政客的操弄下深度撕裂了社會。《紐約時報》在一篇題為《他們最初為口罩而戰,最終為城市之魂而戰》的深度報道中,援引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研究衝突情緒的社會心理學家埃蘭·哈爾佩林的話稱,當下在美國引發衝突的情緒,與他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看到的情緒一樣強烈。正是在如此極化和撕裂的社會環境下,兩年多來,全世界目睹了一樁樁鬧劇在這個全球科技水平最先進的國家上演:民眾聽信政客謠言注射消毒水“防疫”、支持戴口罩和反對戴口罩的家長大打出手、包括醫務人員等在內的不少人寧願失去工作也不願接種疫苗……美國一些羣體片面強調個人自由、將防疫措施的推行變為價值觀之爭。這一系列鬧劇的結果,就是至今仍有超過20%的美國人沒有接種一劑新冠疫苗,圍繞疫情的陰謀論仍在美國大行其道。
100萬條鮮活生命消逝,是對美國自詡“人權衞士”名號的最大嘲諷。儘管奧密克戎毒株及其多個變體目前仍在美國肆虐,但對美國各級政府來説,“大流行已經結束了”。5月9日,拜登簽署所謂《2022烏克蘭民主防禦租借法案》,加速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的步伐。他同時表示,準備在國會做出政治讓步,以便能迅速獲得國會批准另一項330億美元援助烏克蘭經費。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弱勢羣體和少數族裔不得不獨自承受疫情的嚴重後果。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初,美國約有19.7萬18歲以下未成年人因新冠疫情失去雙親中的至少一位;接近25萬兒童因新冠疫情失去主要或次要監護人。然而聯邦政府至今沒有強力的國家戰略應對這一問題。美國媒體今年早些時候曾報道稱,由於聯邦政府的新冠紓困計劃到期,大批因援助計劃獲得穩定住所和生活的低收入民眾可能因此而再度陷入無家可居的困境,原本已經有改善的生活也將再度陷入混亂。
5月9日,美國華盛頓國家大教堂敲響了1001聲鐘聲,其中1000響為因新冠而死的美國人而鳴,最後一聲響是為了“告訴人們新冠病毒帶來的危險還在繼續”。美國一再錯過應對疫情的關鍵時間點,已經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價。若美國繼續拒絕吸取教訓,喪鐘恐怕還會不斷迴響。(聶舒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