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3月29日電題:大漠隱者,如今過得怎麼樣?
新華社記者張曉龍、許晟、董博婷
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心,克里雅河尾閭,胡楊林深處,曾是達裏雅布依村民的家。惡劣的交通、無邊的大漠,一度讓這座小村如隱者般與世隔絕。
3年多前,小村居民在政府幫助下開始陸續搬往新的定居點。曾經的大漠隱者,如今過得怎麼樣?帶着這個疑問,記者近日趕到達裏雅布依新村。
從塔里木盆地南緣的新疆于田縣城出發,沿315國道西行不久,折向北方一條直伸大漠的簡易公路,再走大約90公里,便是小樓林立、杆線密織的達裏雅布依新村。
臨近中午,村裏的行人三三兩兩。在家長陪伴下,一些剛從幼兒園、小學放學的兒童正在柏油路邊追逐打鬧。
巷子口一棟兩層小樓門前,84歲的阿不都哈里克·依明抱膝而坐,出神地望着嬉鬧的孩童。見我們這些遠方的客人到來,老人連忙起身請我們到家裏坐坐。
小屋兩室一廳一衞一廚,近80平方米。天陰,老人開着一盞白熾燈,把茶几、電視櫃、地上鋪着的地板革照得鋥亮。
“搬到新村後生活咋樣?”老人乾脆地説,比起上百公里外的老村,新村住的地方最“亞克西”(意為“好”)。這棟二層樓住着4户人家,房子蓋得結結實實,還不會停電,“燒電”就能洗熱水澡、看電視,甚至取暖。
來新村前,達裏雅布依村民從前的房屋都是“木骨泥牆”,用紅柳枝和着泥巴建造而成,夏季透光,冬季漏風。直到2002年,村裏才靠太陽能用上“時斷時續”的電。
不過,老人尚未適應“退休”生活。“突然一下閒了,又不知做些啥!”老人撐開身上那件很乾淨的灰色大衣,“從前哪穿過這,忙了一輩子,每天放羊劈柴打水,還得進城買米和麪、鹽和茶。”
對了,進城曾是老村的一大苦差。老人年輕時,就是村子與縣城間的“物流小哥”。“騎着駱駝或者驢,從老村沿着克里雅河往200多公里外的縣城走,一個來回至少十幾天。”老人掰着手指,算着跑一單究竟要幫多少人家買多少袋米麪。
2016年,于田縣下定決心為這個國家級深度貧困村實施搬遷,並在第二年就修建了從315國道直通新村的簡易公路,新村基建也隨之展開。
今天,村民騎摩托、坐汽車,從新村到縣城只用2個小時。老人和村民也沒必要再長途採購,因為新村開張的商店、菜店已基本滿足日常需求。
一些村幹部介紹,儘管新村有先進的衞生院、完備的校舍,通了柏油路,接了大網電,但真要從老村搬出來,一些村民還是犯了難。
達裏雅布依村黨支部書記買提肉孜·買買提説,雖然全村1400多人都把家搬到了新村,但有些村民的生計還在老村,他們習慣了在那裏放羊、種植大芸(一種草藥)。村裏因此成立了大芸和養羊合作社,招募這部分村民成為社員,不時回到老村一帶工作。
或許除了生計,有的村民放不下的是對故土的感情,比如那位阿不都哈里克老人。自從搬到新村後,老人每個月總要坐上村口的皮卡線路車,穿越流動的沙丘、乾枯的河牀,回到那片掩映在胡楊林間的老村看看。
“後悔搬出來嗎?”“沒後悔過。”老人回答得很堅定。為啥這麼肯定呢?看看老人陪着小孫女看動畫片時,跟着外孫女學認字時,爺孫臉上的笑容,或許就是答案。
據記者瞭解,去年底,于田縣的機場已經通航,這為達裏雅布依村發展旅遊業帶來重磅利好,“沙漠探險、沙漠徒步……終點就是老村。”
如果是這樣,老村的記憶將被延續下去,那座密林間的故鄉,會給思念着它的達裏雅布依村人帶去新的饋贈。(完)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