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是華夏古“九州”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素有“面山負海古諸侯,信美東方第一州”的美譽,屬於旅遊資源富集區。全市總面積1569平方公里,平原、山地、丘陵各佔其一,現轄4個街道、8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人口96萬。現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1處、4A級3處、3A級8處,榮獲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收藏文化名城、中國詩歌之城、全國書香城市、中國文化建設百佳縣市、中國品質休閒百佳縣市等50多項國家級榮譽。中晨書畫藝術產業園獲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建資格;文旅融合典型經驗做法被《山東改革》刊發,獲得文旅部黨組成員王曉峯批示肯定;文旅融合賦能高質量發展的“青州模式”被評為濰坊市改革典型案例,並榮列山東省32個改革品牌。
近年來,青州市圍繞“建設國內知名文化旅遊休閒度假目的地”發展目標,堅持“文化賦能、項目帶動、集羣發展、共建共享”發展理念,以文化為底色,以全業融合為手段,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和產業,大力發展“旅遊+”、“+旅遊”,不斷釋放旅遊新需求,創造旅遊新供給,孕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新動力,開啓“文化賦能、全業融合”的資源均衡型目的地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創新發展理念,引導全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文化是青州旅遊的底色,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將文化元素融入旅遊發展,提升旅遊的內涵和檔次。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在古城開展4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常態化展演,“文旅結合、傳保並重”的模式被山東省政府授予首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將古城打造成文化創意、文化傳承、文化消費的聚集地,豐富了旅遊內涵,以旅遊促進文化傳播,實現了文化與旅遊“雙輪”驅動。
青州屬於傳統旅遊資源富集區,但“有羣山無高峯”問題比較突出。為解決這一短板,青州市整合青州古城、雲門山、博物館資源,建設青州古城旅遊區,並啓動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2017年,青州古城旅遊區成功創建為國家5A級景區,成為全域旅遊發展的龍頭。同時,建設黃花溪小鎮、中晨文化藝術小鎮等一批拉動力強的重點項目,發揮了“極核帶動”效應,極大增強了青州市文化和旅遊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依託書畫歷史和人才資源打造了“9653”書畫產業集羣,青州古城120多條古街巷、 800多家業態多樣的店鋪、常態化展演的40多項非遺形成了古城旅遊業態的聚集,規劃建設的68座專題博物館叫響了“博物館之城”的品牌。
在加快推進“旅遊+”的同時,向“+旅遊”全面升級,積極引導工業、農業、交通、城市建設等各行業、各領域主動滲透融入旅遊元素,大力發展康養、花卉、工業、研學等多種旅遊業態。將本地居民同樣視為旅遊服務對象,使廣大市民、遊客共享旅遊發展紅利。古城景區保留2萬多原住民;自2012年7月對本地居民實行國有景區免費開放政策;多年來,該市堅持全面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充分利用全部文旅吸引要素,打造形成了均衡佈局在城市社區的優質旅遊供給,同時實現旅遊就業人數14.3萬人次。
高標準高起點打造全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成立青州文化研究院進行文化基因梳理和文化挖掘,建成歐陽修紀念館、李成紀念館、北海世家馮氏紀念館等歷史文化名人展館,實現了名人資源與旅遊資源的深度融合。打造非遺與旅遊融合“十大平台”,非遺元素全面融入雲門山、九龍峪、範公亭、井塘古村等旅遊項目。建設集展示展演、交流互動、保護傳承於一體的青州古城非遺文化聚集區,將古城景區打造成集非遺文化創意產品、文化傳承、文化消費、文化服務、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非遺文化交流平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常年開展非遺項目集中展演,豐富了古城遊內涵,“文旅結合、傳保並重”的非遺傳承保護模式被山東省政府授予首屆山東省文化創新獎。將歷史文化、生態文化、民俗文化融入旅遊項目,培育書畫、賞石等休閒文化,建設書畫小鎮、花卉小鎮、文博小鎮等文化旅遊精品,王府文旅康養小鎮等項目快速推進。打造“溯源文旅融合 尋夢文化青州”旅遊演藝項目,方榮翔大劇院入駐青州,天津“名流茶館”、安徽滁州演藝集團等眾多藝術團體來青演出並廣受好評,“雲門春”大舞台及多處露天小戲台在景區完成搭建並實現演出常態化,優化了遊客旅遊體驗。
一是積極培育產業龍頭。建成以九大書畫市場、六大書畫寫生創作基地、五個書畫交流培訓平台、三個民間支持體系為主體的“9653”書畫產業集羣。總投資10億元、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的博物館新館主體封頂明年底將建成開放;大易文化等3家企業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羣、領軍企業,數量居山東省各縣市第1位。二是全力打造“一鎮一品”。因地制宜開發文化旅遊資源,以特色小鎮建設為載體,推進文旅興農、文旅強鎮。全市共規劃建設各類特色小鎮11處,其中,廟子鎮打造總面積12平方公里的零碳(黃花溪)小鎮,重點培育“三產”融合、低碳農業示範、低碳休閒旅遊、生態高端康養等業態,年均接待遊客超過6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000萬元以上;黃樓街道打造文化藝術小鎮,建成集藝術品創作、展覽、交易,藝術人才教育、培訓、孵化,藝術旅遊、安居、養老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文化產業生態發展平台,吸引全國18個省市近300家畫廊已入駐經營,入選首批山東省精品文旅小鎮。三是全面發展鄉村旅遊。鼓勵村民以承包土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權入股,廣泛探索“合作社+農户”“龍頭企業+基地+農民”等多利益聯結機制,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混合所有制經濟,通過合作社、入股等方式,構建以“農民”為中心的利益主體協調發展機制,實現企業發展與羣眾致富的同頻共振。目前,全市已有近60個村莊、項目在不同程度上開發了鄉村旅遊產品,建立30多家鄉村旅遊合作社,旅遊農家樂400餘家,直接吸納農民就業2萬多人,20多萬羣眾受益,年人均增收超過20%。井塘村、胡林古村等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彌河鎮桐峪溝村等8個村入選首批山東省景區化村莊名單。
一是“非遺+旅遊”。推動非遺元素全面融入古城、雲門山、九龍峪、範公亭、井塘古村等旅遊項目。依託古城5A級景區,引進100餘家傳習坊(所)及文化創意店鋪打造非遺集聚區,入選山東省第一批“文化創意集市”創建單位。二是“花卉+旅遊”。將花博會景觀長久展示、體驗式旅遊、線上線下交易充分結合,全力打造精品花卉旅遊綜合體1處。三是“康養+旅遊”。培育國內一流康養企業,王府康養小鎮、東籬居、大健康產業綜合體等項目加快建設。四是“教育+旅遊”。全市發展研學旅行基地11處。五是打造“夜遊青州”品牌。(夜間經濟+旅遊)擴大夜間文旅產品供給,建設“夜遊古城”“夜遊雲門山”等五個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成為拉動消費新引擎。六是開發文創旅遊商品。成立青州市文創沙龍,開發壽文化、狀元文化、紅色文化、紅絲石文化、佛像文化等15個系列近百種文創產品,成為暢銷旅遊商品。
多舉措賦能全業融合發展
青州市將文化和旅遊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協調推進。自90年代以來始終堅持將文化旅遊業作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2003年將商貿旅遊列為戰略重點;2008年,提出打造“旅遊名市”、“文化名城”的發展戰略;2010年啓動青州古城項目,打造青州旅遊核心競爭力和文化展示平台;2011年,提出“旅遊立市”發展戰略;2017年提出建設“五強四宜”城市,即工業強市、旅遊強市、文化強市、花卉強市、生態強市和宜居宜業宜遊宜養之城,將文化和旅遊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破冰器,深化文化和旅遊機構改革,建立綜合監管機制,成立書畫行業黨工委、旅遊產業黨委、文學藝術屆黨委,實現文化和旅遊發展模式由文化旅遊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的轉換,凝聚了推動全業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
先後出台《中共青州市委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實施意見》、《青州市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大繁榮大發展指導意見》、《青州市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意見》、《青州市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名市的實施意見》、《青州市推動鄉村旅遊發展意見》等多項文化旅遊發展保障和獎勵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基金、旅遊發展基金、文化事業發展基金等專項資金,對文化旅遊項目優先安排政府貸款貼息政策,在年度用地計劃和指標中優先支持文化旅遊項目,保證了文化和旅遊項目的落地實施。
實施“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針,發揮政策資金槓桿作用,歡迎外商資本進入,鼓勵本土企業轉型發展文化旅遊業,支持本地居民以土地或產權入股,創新實施“文化旅遊+”金融信貸模式,鼓勵村民以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權入股參與鄉村旅遊開發,不遺餘力做大“文化旅遊蛋糕”,激發了全業融合發展的活力,中晨集團、合展集團、藍城集團等民營資本企業紛紛進入青州文化旅遊市場;鄉村旅遊合作社蓬勃發展,如王墳鎮胡林古村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折價入股,通過招商引資與濰坊龍瑞旅遊合作,成立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打造了鄉村振興樣板——胡林古景區。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