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的語言

中巴是世代友好鄰邦。隨着中巴經濟走廊項目的啓動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巴在各個方面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可謂是百花齊放。大批中國企業到巴基斯坦投資,援建巴基斯坦基礎設施,然而有的並未達到預期效果。語言文化溝通障礙,不同程度影響了雙方合作的深入開展,很多工作很難順利推進,甚至產生誤解而停工。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中巴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複雜的地域習俗。要達到民相親、心相通可謂是障礙重重。只有互相學習、理解與融合才能確保中巴合作順利進行。而語言是溝通、文明互鑑、消除摩擦的融合劑,溝通順暢則親如一家,交流受阻則誤會多多、猜忌橫生。因此,為了更快地適應巴基斯坦的國情,更好地瞭解投資背景,更深入地融入巴基斯坦文化,我們需要了解巴基斯坦的語言特點。

巴基斯坦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雙語或多語現象十分普遍。獨立前,其教學用語為信德語和普什圖語。1948年獨立後,烏爾都語被定為國語和教學語言。1973年,英語又被定為官方語言。信德省中、小學教學語言是信德語,烏爾都語為必修課程。現在,信德語僅作為信德省本地語言使用。 同樣,普什圖語也只是作為當地學校的教學語言。目前,巴基斯坦使用英語和烏爾都語的學校比較多。

雖然烏爾都語在巴基斯坦應用最為廣泛,大部分普通學校都用烏爾都語教學,英語為外語。 但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英語在巴基斯坦的作用不容小覷。在大中城市,英語仍然占主導地位。很多貴族學校仍然用英語教學,烏爾都語則是必修課。近年來,隨着中方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強,很多巴基斯坦人因此獲得了就業和改變生活狀況的機會。會漢語就意味着擁有更多就業機會,因此漢語也越來越受歡迎。目前,學習中文的學生多達2.6萬至3萬人。

瞭解巴基斯坦語言結構的特點,有的放矢,有利於中巴交流的民心相通,是合作順利推進的保證,也為中國通過巴基斯坦瞭解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打開了一扇窗。

(河北師範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王友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07 字。

轉載請註明: 巴基斯坦的語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