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蔡韜在進行人工合成澱粉項目實驗操作。 馮毅飛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如何培養、選拔高水平人才?怎樣進一步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潛力?圍繞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採訪。

不論資歷、不設門檻,讓有真才實學的人脱穎而出

2020年7月23日,在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拔地而起,託舉着執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一飛沖天。

得知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熊天賜在指揮大廳激動地跳了起來。這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的火箭動力總體設計師,在該次任務中擔任火箭總體動力系統指揮。

不到30歲的他,為何能夠擔此重任?

“給年輕人創造機會、‘壓擔子’是我們部門的傳統。”熊天賜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的人才培養機制感觸很深。參加工作3年,他就已經加入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中,為具有跨代意義的運載火箭負責動力系統的總體設計工作。

當然,機會並非唾手可得,而是要經過嚴格的選拔。

熊天賜告訴記者:“競爭重要崗位時,選拔過程設置了多重考核,除了考察每個人的日常表現,最後還要接受總師們關於技術細節的當面‘質詢’,答得不好就會被淘汰。”

“不論資歷、不設門檻,才能讓有真才實學的人脱穎而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總體室主任、黨支部書記魏威認為,使青年科技人才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要幫助年輕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敢於給他們壓擔子,主動為他們搭梯子。

如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部的青年人才迅速成長。“在這裏,誰行誰就能上,成長成才的上升通道非常順暢。”熊天賜説。

專家表示,不管是引才還是用才,都要破除對資歷、頭銜的盲目迷信,探索更加合理的選拔用人制度,讓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人才脱穎而出。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探索實行預聘—長聘制,為青年人才施展才華搭建平台。

今年40歲的阮珏是這項制度的受益者。在6年的預聘期內,研究所每年給阮珏團隊穩定的經費支持。這6年期間,阮珏帶領團隊潛心科研,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他也因此獲得了長聘資格。

“經過嚴格的專業評估,只要認定這個人有能力、有潛力,我們就大膽聘用,並給予全力支持。”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人事處處長姚慶磊説,“6年的預聘期既給了更多青年才俊承擔核心課題的機會,也讓用人單位提前留住了‘潛力股’。”

全力保障、充分信任,支持實現從0到1的重大創新突破

2021年,中國宣佈在實驗室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使澱粉生產由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併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複雜分子開闢了新的技術路線。

人工合成澱粉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天津工業生物所”)研究員蔡韜説:“我們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2015年就開始立項研究,可謂‘六年磨一劍’。”

其間,科研團隊的核心成員因人員流動而減少。蔡韜坦陳,他也曾自我懷疑過:“把二氧化碳變成澱粉,如此超前的研究能做成嗎?”

頂着巨大壓力,團隊堅持攻關,最終實現從0到1的重大創新突破。

蔡韜能穩坐“冷板凳”,離不開天津工業生物所的人才支持政策。

“6年來,我們沒有論文發表的指標要求,也不用操心任何經費。所裏提供全預算制支持,全力保障我們做好研究。”蔡韜説。

如今,天津工業生物所又成立了澱粉研究中心。蔡韜正帶領不斷壯大的科研團隊,繼續努力為中國糧食安全、二氧化碳利用做出新的貢獻。

許多受訪者感慨:能讓科研人員一門心思只做一件事,非常關鍵!

阮珏對此十分認同。他告訴記者,一些同行説起,成為學術帶頭人後,最發愁的事情就是如何“養活”自己的團隊。為千方百計爭取課題經費,他們有時不得不做一些“短平快”的項目,心態也容易變得浮躁。

與這些同行相比,阮珏覺得自己格外幸運。“在預聘制的6年中,所裏為我們團隊提供了穩定的科研保障,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科研做好。”阮珏説。

對人才的穩定支持、充分信任,也體現在賦予領軍人才“人財物”和科研自主權方面。

姚慶磊介紹,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賦予課題組組長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權。“組長可以自主招聘團隊成員、自主確定薪酬,自主選擇和調整科研任務技術路線,鼓勵科學家自由探索。”

堅持貢獻導向、分類評價,引導科研人員研究真問題、拿出真成果

優秀人才誰來評?怎麼評?

隨着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答案逐漸清晰。

李奎教授是中國動物遺傳育種專家,於2021年被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人才引進。鑑於其所從事科研的特點,研究所在對李奎進行考核時,堅持貢獻導向,重點考察創新價值、能力和實績。

李奎説:“這種考核方式不再以發多少篇論文、獲多少獎項為僅有標準,保證了科研人員不用追求‘短平快’,可以長期專注於有價值的研究。”

“我們堅持‘破四唯’‘立新標’並舉,探索新的評價機制。”姚慶磊介紹,在貢獻導向方面,實行獨立嚴格的國際小同行評價、代表性成果評價等,以創新價值、能力和實績為導向,評審全過程迴避所內專家、領導,確保人才評價科學、客觀、專業。對於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堅持市場導向,要求科研成果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市場化、社會化的評價方式選才用才。

天津工業生物所積極探索以重大成果產出為導向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從貢獻和影響兩個維度對人才進行評價,並設立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兩個體系,由科技領軍人才自主選擇考核體系。

天津工業生物所所長馬延和説:“我們在貢獻和影響這兩個維度分別設立細化的成果評價指標體系,重點考察論文發表、專利申請、經費爭取等背後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引導科技領軍人才研究真問題、拿出真成果。”

《 人民日報 》( 2023年06月19日 19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85 字。

轉載請註明: 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潛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