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説了一句意味深長的預言,印度以他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可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換言之,印度有着自己的強國夢,而要實現這個夢,就必須擁有與之相匹配的實力,可現在印度為什麼還稱不上強國?
首先,在政治上,與其説印度是一個國家,倒不如説是南亞次大陸上,一堆關係相對比較親近的邦國而已,而邦國的地位都是世襲的,從這個意義上説,印度的中央和地方,實質上是貌合神離的狀態,印度以語言為基礎劃分成28個邦,不僅文化彼此獨立,政治上也相對獨立,就是這樣一個枝強幹弱的政治形態,使得印度在政治領域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由國家掌握的土地僅有總量的13%,而在人均土地面積最少的比哈爾邦,佔全邦人口4.1%的地主們,卻佔了25%的耕地,在這種情況下,印度的國內建設很難有一個科學統一的規劃,你看,印度首都的建設,都沒有所謂規律可循,哪還談什麼強國規劃。
其次,就經濟而言,印度經濟大概是印度人最喜歡拿來稱讚的,2019年GDP 2.88萬億美元,妥妥的世界第五,前面只有美國 中國 日本和德國,數據看起來賞心悦目,但其人均GDP只有2000美元左右,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和國防開支過大的矛盾,極大地拖慢了印度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堂堂的一個發展中大國,數十年來也積累了相當數量的財富,卻沒有一條高規格的高速公路,類似中國的高鐵更是難覓蹤跡,人們不顧生命危險,爬在火車車頂上班和回家,這樣的現實處境,強國夢只能是場夢。
第三,人口,印度人口總量已經超過了13億,僅次於我國,因此還有巨大的人口紅利可以發掘,但是,印度至今還保留着,以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 首陀羅為等級的種姓制度,而這樣劃分的後果就是分裂,2008年在拉賈斯坦邦爆發的騷亂中,數千名屬於“首陀羅”種姓的民眾,在該邦一半以上的城鎮同時舉行遊行示威,再次要求當地政府將自己納入“特殊種姓部落”,遊行示威隨即演變成暴力騷亂,示威的民眾阻斷了從新德里到孟買的鐵路幹線,並與前來制止騷亂的警察發生衝突,事後該騷亂甚至擴大到了印度的東北部,連首都新德里都未能倖免,低種姓的訴求不是要提高自己的地位,而是強化自己的種姓身份,這就是“種姓政治”的結果,顯然,透過這些騷亂事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種姓制度與社會的矛盾。
再談談貧富差距的問題,由於各邦經濟與資源的極端不對等,印度的貧富差距便可想而知,據牛津大學“國際多維貧困指數”顯示,印度這8個邦的貧困人口(比哈爾邦 恰蒂斯加爾邦 恰爾肯德邦 中央邦 奧里薩邦 拉賈斯坦邦 北方邦以及西孟加拉邦),比非洲26個最貧困國家窮人的總和(4.1億人)還多,世界銀行的報告更令人震驚,全球貧困人口的1/3來自印度,據統計,印度8.28億人的人均生活費不足2美元/天,而印度大富豪之一的阿班尼家族,在第二大城市孟買隨隨便便就可以出10億美元,給自己家建一棟27層的豪宅,指使600多個僕人為自己服務,而主人只有5個,並且豪宅還只是其中的一棟,説到差距就不得不提印度的教育,印度的高等教育實際上並不差,活躍在西方工業大國的印度工程師並不少見,但是基層教育則十分差勁,201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佈的報告顯示,印度是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人文盲人口達到2.87億,佔全世界文盲人口的37%。
最後,就是殖民的歷史根源,南亞次大陸以東為緬甸的密林,北部為高不可攀的喜馬拉雅山脈,和環境惡劣的青藏高原,西部跨過印度河流域,便是興都庫什山脈,它們的存在,為南亞次大陸提供了充分的保護,至於南面的印度洋,雖然無法阻擋海上勢力,但海洋文明的商業特質,使歷代殖民者即便進入印度,也更注重於物質利益的攫取,而非對領土的佔有開發,比如早期的阿拉伯和後期的葡萄牙乃至英國,因此無法對印度文明造成顛覆性影響,而參考所有崛起的大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必須與之前的統治勢力劃清界限,切割得越清楚越好,然後按自己的需求重新分配利益,再看看印度,一直以英殖民遺留問題搞事情,始終與傳統勢力掛鈎,哪還有自身的發展道路。
綜上,從政治 經濟 人口 歷史等多方面分析,印度都還算不上一個強國,由於文化的獨特性,在三哥們的戰略認知裏,一直臆想自己是世界性大國,這主要源於印度教神話性思維,和印度深厚的歷史底藴,在絕大多數印度人眼中,精神世界是第一位的,他們經常把精神世界的概念,套用到實際社會和外交行為上,印度是世界性大國,就是這種思維的經典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