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官員稱,特朗普願就中美關係“接受更多風險”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南亞和中亞事務的高級主管麗莎·柯蒂斯(Lisa Curtis),圖源:布魯金斯學會
在組建所謂“反華聯盟”的歧途上,美國越陷越深。
據香港《南華早報》30日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南亞和中亞事務的高級主管麗莎·柯蒂斯(Lisa Curtis)稱,美國政府正同亞洲國家建立聯盟以圖遏制中國;與此同時,她稱總統特朗普在處理中美雙邊關係時“願意接受更多風險”。
柯蒂斯在布魯金斯學會網絡研討會上發表主題為“中國日益增長的區域影響力和戰略”的演講。她表示,“在中美關係中,美國願意接受更多的風險,我認為雙方都要適應這些新的指導方針,這些方針對美國的區域政策具有指導意義。”
柯蒂斯例舉了一系列與中國接壤或比鄰,同時美國正尋求加強經濟和軍事聯繫的國家,其中包括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以及不丹。
她認為美國和印度將加深夥伴關係,“這是基於兩國對維持印太區域自由、開放、透明承諾的認同感,美國將對美印關係予以更多關注,而此舉亦能夠確保南亞和中亞其他國家維護自己的主權。”
柯蒂斯特別提到特朗普於2月首訪印度時簽署的價值超過30億美元的軍售協議以及被稱為“印太戰略”支柱的“美日印澳”四邊機制,為所謂“夥伴關係”註解。值得注意的是,印美軍售協議曾被印媒形容為,美國意圖成為印度的“首要防務夥伴”,向其提供攻擊型無人機等令全球“畏懼”的最先進武器系統。
柯蒂斯的論調與美代理助理國防部長,負責印太安全事務的戴維·赫爾維(David Helvey)7月10日提出的觀點沆瀣一氣。彼時,赫爾維宣稱中美在印太區域的競爭是“馬拉松式”的,出於應對,美國需要長期的戰略,以及“志同道合”的夥伴同中國展開競爭以引領國際秩序。而赫爾維的“宣稱”與美國務卿蓬佩奧四處兜售的“反華聯盟”謬見臭味相投。
分析指出,為了加強區域內的“防務滲透”,美國利用中印邊境摩擦,並且在南海、台海問題上小動作頻頻,但這反而促使中國周邊的國家加強了彼此之間的安全合作。美國知名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以及現代戰爭研究所研究員阿里·温尼(Ali Wyne)指出,美方未必從中獲益。
他認為,對於中國周邊國家而言,是否完全參與由美國主導的制衡中國之舉尚不明瞭,“其一,在國家利益未受到損害的前提下,地理上的鄰近和經濟上的聯繫會限制這些國家參與美國行動的程度;再者,鑑於美國近年來奉行的事務性外交政策,很多國家主觀上不願意與美國在制衡中國的議題上達成共識。”
事實上,連日來東盟及南海聲索國對蓬佩奧涉南海聲明的反應足可見美國挑撥行徑的“不得人心”。
7月14日,菲外交部長洛欽在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視頻會議中指出,海上爭議不是菲中關係的全部,不應也不會影響菲中友好。27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在發表第五次國情諮文時表示,菲律賓應該“冷靜下來”,南海爭端只能訴諸外交努力,嘗試在政治框架下解決,而非通過戰爭。中國擁有菲律賓無法匹敵的軍事力量,菲律賓承擔不起戰爭的代價。“也許其他菲律賓總統可以打仗,但我不能,我不會發動戰爭。”
作為東盟重要成員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8日在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線上視頻座談會中表示,希望美國下一任總統能穩定與中國的關係。他説,亞洲地區的長期穩定與繁榮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要求很高,但中美關係的穩定對美國也是重要的。”
29日,越南國內專家對越美簽署《諒解備忘錄》,聲稱美方支持越南漁船對抗在相關海域受到所謂“非法恐嚇”一事時分析指出,“越南政府仍在考慮......越南不想因此捲入中美之爭。或許不僅僅是越南政府,其他東盟國家也在謹慎觀望局勢的發展。”據《星期日南華早報》旗下週刊《本週亞洲》29日報道,美國駐越南大使館大使丹尼爾·克里滕布林克(Daniel J Kritenbrink)在簽署儀式上表示,“美國在漁業管理和規章執行方面擁有豐富經驗,我們很願意分享。我們期待同越南開展合作,加強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支持漁民對抗非法恐嚇。”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受到了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但中國與東盟間的雙邊貿易卻逆勢上升,進出口貿易總值逆勢增長了5.6%,成為了今年上半年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顯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顯然,如今的美國已經成為現行國際秩序的最大破壞者,站到了歷史潮流和國際社會的對立面。
面對橫衝直撞、蠻橫無理的美國,王毅28日在與法國外長勒得里昂通話時指出,“我們相信各國都能作出正確和明智判斷,不被美國少數政治勢力裹挾,共同防止世界被拖進衝突對抗的新冷戰,共同防止全球化的進程被粗暴打斷。縱容霸凌保證不了自身安全,反而會讓霸凌者得寸進尺。各國應行動起來,抵制任何單邊和強權行徑,捍衞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大局。”
作者:蘇展
編輯:蘇展
責任編輯:施薇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